崔卉
摘 要:隨著世界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加快,文化異化發展的惡果逐漸突顯。文化空間不斷壓縮、文化傳承岌岌可危,文化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博物館作為區域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執行部門,應從文化生態學角度去研究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強本土外域交流、促進本土文化傳承,將更多的“活態”文化遺產流傳子孫后代,為保護文化物種多樣性、區域文化差異性、民族文化獨立性發展做出有益貢獻。
關鍵詞:文化生態觀;傳統文化保護;博物館;路徑探析
1 正本清源:概念的歷史脈絡梳理
1.1 文化生態觀
文化生態學起源于美國。20世紀初,F.博厄斯和A.克羅伯等在研究北美土著人及外來人種遷徙時提出“決定論”和“可能論”,為文化生態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955年,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在其著作《文化變遷的理論》中闡述了文化生態學的基本概念,認為環境適應的概念是文化生態學的基礎。文化與環境相互作用、互為因果,這也成為文化生態學正式誕生的標志。其后,薩林斯、托馬斯·哈定、塞維斯、拉帕波特等學者汲取了生物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營養,充實、發展了這一理論,并逐漸形成了文化生態學這一新興學科。
20世紀50年代,文化生態學由林耀華先生從前蘇聯引入,并逐漸在我國緩慢發展。期間尹紹亭、崔延虎、麻國慶、阿拉坦寶等學者運用這一理論著重研究了我國民族區域文化發展問題。直到1992年,楊庭碩等人在《民族·文化與生境》中力圖將“文化生態學”系統化、條理化,提出了具有鮮明文化屬性和生態系統特色的“民族生境”“文化生態共同體”等概念,指出文化與生態不僅可以長期穩態延續,而且可以實現發展共榮。21世紀以來,這一研究更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無縫對接。許多學者開始嘗試運用這一理論解決民族傳統文化“物種”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愈演愈烈的“文化生態破壞”問題。
總的來說,文化生態觀重視文化的“活性”和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平衡”,強調文化在產生、發展、傳承、交流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形成的良性動態互動促進系統繼承、融合、變異的演化性可能。認為每個不同的文化都是“類生命體”,相類似文化會形成“文化鏈”或“文化群落”。風格各異的文化鏈和文化群落間會相互關聯,形成動態的文化網絡,文化傳承、共生、再生和創新是文化網絡的支點。這些文化都是文化生態中不可缺失的環節,任何一個文化鏈環節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文化生態環境不可彌補的損失。
1.2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領域的共識性通用術語。長久以來,雖然不同文化群體在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有對自己傳統文化及其載體進行保存、傳承、發展的意愿和行動,但由于戰爭、疾病、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的影響,無數的文化堙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19世紀以來,隨著人類交往范圍的擴大和頻率的增加,傳統文化保護作為各自文化群體應對文化全球化影響、保存各自文化特色的文化實踐活動得到全世界的積極響應,尤其以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為標志性事件。文化遺產作為保存世界文化多樣性、保護區域文化獨立性、應對世界文化同質浪潮的“金鑰匙”,逐漸被各個文化群體重視,進而發展起來。
我國傳統文化保護也經歷了從19世紀末以前的私人“古玩保存”,到20世紀初地方政府的“古物保護”,到20世紀中期后的國家“文物保護”,再到21世紀以來“傳統文化保護”的認識深化過程。尤其以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為里程碑。在文件中明確提出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別并明確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重的保護策略,為我們推進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據。
1.3 博物館與傳統文化保護
博物館自誕生以來便成為文化遺產的保存地。長期以來,博物館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主要關注點集中在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研究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不夠,各項研究也往往與人群隔離、與社會脫節、與自然隔絕,陷入孤立文物研究的泥沼。近年來,隨著學科綜合化的發展,對文化遺產的研究也逐漸打破壁壘,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將文化遺產放置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和自然空間中進行研究。跨區域、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同時,這些合作研究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保護,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產傳承,達到了為文化遺產注入了新鮮活力、保存文化遺產“活性”的目的。
2 傳統文化保護現狀分析
2.1 文化傳承斷層、匠消技隕之殤
人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傳播者,在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傳播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文化遺產過程中人的因素就顯得至關重要。但現實卻是,一方面,現代工業文明的快節奏、集約化、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對民間師傳徒受的傳統工藝傳承之路造成了毀滅性打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生活所迫不再愿意接過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傳統工藝生產之薪火,很多民間工藝都面臨傳承人老齡化、繼承人青黃不接、傳統工藝匠消技隕的難堪局面。另一方面,即使找到合適的傳承人,很多傳統工藝也飽受水平認證難、工藝發展難、產品銷售難、品牌保護難等問題困擾,民間傳統工藝傳承難以為繼。
2.2 原生態工藝保存與創造性保護傷害之難
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一些部門從種種利益出發,打著探索傳統工藝傳承、保存之途徑的幌子,將當地文化遺產生生從原生態的村落、街區中剝離開來,集中成“民俗文化村”“文化產業園”等保存下來。脫離了原生環境的傳統工藝往往對這種集中管理適應不良,或固步自封,或徒留其表,或媚俗失真,反而喪失了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純良親民之美。
更有一些部門,對傳統文化保護原則、方法、要求不甚了了。在保護過程中急功近利,被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等噱頭迷惑頭腦和雙眼,在沒有翔實、充分的論證時便急于求成,反而造成了對文化遺產的創造性傷害、保護性損傷,甚至永久性破壞。
2.3 保存地方文化特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博弈
長期以來,傳統文化保護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博弈中常常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歷史文化街區一夜之間成拆遷廢墟者有之,教授專家以身護寶者有之,打著修繕旗號修舊如新、拆舊建新者更是不勝枚舉。很多極富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就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博弈中被“保護”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甚至直接消失得無影無蹤。千篇一律的小吃街、民俗園,已經引起了民眾視覺和認知的疲勞、僵化和反感,更進一步喚起了民眾對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向往和追求。
2.4 多元文化需求與文化多樣性發展之耦合
耦合效應本為物理學名詞,后被引入社會學領域,指兩個或以上的個體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從而聯合起來產生合力的現象。
隨著對文化遺產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民間工藝、民風民俗被發現、納入、提升到文化遺產的概念下。文化多樣性理念已經深入民心,多元共存的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在發現、保存、傳承、發展的傳統文化保護理念關照下,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精神追求也不斷提升,尋根問祖、探幽覽勝、尋史訪蹤、游山玩水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文化多樣性發展與民眾多元文化需求相互促進、協同發展,達成高契合度的耦合。
3 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路徑探析
3.1 深化認識,增強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就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文化殿堂之一。但長期以來不論是收集藏品、接受捐贈,還是搶救文物,博物館多為被動保護文化遺產,尤其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更是視之為雞肋,很少主動出擊。因此,博物館也需要與時俱進,深化認識,不斷深化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僅為人們展示先人遺跡,更要為后人保存、展示、傳承先輩和當代文化風采。
3.2 突出特點,發揮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優勢
從亙古洪荒到當代潮流,博物館分門別類地保存著最具能動性的自然和人類活動痕跡。如何將這些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最大效度地傳遞給參觀者,一直是博物館開展各項活動的目的所在。為更好地完成好這一使命,博物館應從本館藏品特點出發,開展研究、組織活動,突出特色、展示亮點。同時通過引入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文化進行比較鑒別,在豐富本館文化產品的同時,將本館文化特色和亮點做大做強,更好地服務社會。
3.3 拓展功能,完善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方式
博物館不是文化遺產的倉庫,不僅僅負有安全保存責任。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更重要的是保護、研究、發展、傳播等種種動態動能的體現。這些功能都需要博物館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針對性開展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按照傳統文化保護的危急層次,可以將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針對已經消失的文化遺產采取的“搶救性遺產保存”,盡可能地搜集現有相關資料,為后人研究留下最大限度的文化遺產遺存信息;其次是針對隨時有消失可能的文化遺產立即啟動“瀕危性技藝傳承”,即通過影音資料、流程展示、師徒傳承等方式,將這些技藝保存下來,使其不至消失;再次是針對區域文化特點開展“區域性文化開發”,研究區域文化特點,發展區域特色文化,將原汁原味的區域文化展示、傳遞給子孫后代和更多的人群;最后是“廣普性文明傳播”,通過展覽、活動、現代媒體等多種手段,將各種文化遺產廣而告之,增大文化遺產受眾基礎群體,擴大文化遺產的受眾空間,更好地做好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3.4 搭建平臺,創新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方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各種文化遺產也燦若星辰。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受限于人員、資金、規模等,無法開展大規模的傳統文化保護研究,但不以善小而不為。傳統文化保護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能夠發現的慧眼,很多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很多人卻日見而不鮮。將這些極富地方特色的“活”的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發現、提煉出來,并推而廣之,對中小型博物館來說可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之所。
3.5 加強宣傳,擴大博物館傳統文化保護成果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現代媒體宣傳已經深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館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流行到《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直至近兩年《國家寶藏》的紅極一時,已經體現了民眾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關注。博物館作為留住文化特色、傳承文化根脈、展示文化風采的文化遺產聚集地,保護傳統文化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文化是活態的人為創意集合,在經過時間的磨礪淘沙后才會閃耀出璀璨的文明之光,成為祖先流傳下來的代表區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遺產。傳統文化保護更是要注重文化的“活性”保存和傳承發展,徒留其形是悲哀,形散神消更是令人扼腕。使傳統文化神形兼備、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才是傳統文化保護的根本目的。因此,博物館更應乘此東風,加強宣傳,向普通民眾普及文化遺產知識,讓傳統文化保護觀念深入民心;讓普通民眾也能有機會成為文化遺產的守望者、宣傳者、保護者、傳承者,共享傳統文化保護成果;讓民眾在博物館實現傳統文化保護的共享、共治、共創、共贏。■
參考文獻
[1]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2]王云霞.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探析[J].理論月刊,2010(11).
[3]翁葳.城市化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浙江嘉興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4]林淞.植入、融合與統一:文化遺產活化中的價值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5]林小云.試論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學刊,2017(12).
[6]張雯,單世聯.文化產業重塑當代城市空間的理念及反思[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