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圓

因地制宜 荔波、定州、潛江、榆陽有關負責人在分享社會治理經驗。
7月6日,“中國社會治理與全面小康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在本次研討會舉行的第一場圓桌論壇上,貴州省荔波縣委書記尹德俊、河北省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居野、湖北省潛江市司法局局長李立、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政法委書記寇福英等分享了他們所在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小康》雜志社副總編輯張凡主持該圓桌論壇。
尹德俊提到了傳統文化以及村規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舉例說,荔波縣有一個村,經濟水平相對落后,但解放以來從沒發生過刑事案件和社會治安案件,奧秘就在于群眾自治,大家嚴格遵守傳承下來的村民公約。
2018年,荔波縣人民群眾對安全的滿意度位列貴州省第一,其經驗有三條:一是激發村民內心的動力,參與自治的主動性;二是發揮和加強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三是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提煉出家訓和家風等,讓村規民約深入內心,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王居野也提到了柔性力量和柔性執法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他以定州市“紅三輪”整治的例子來說明在社會治理中要重視思想輿論工作。先前整治和取締“紅三輪”,效果并不好,反而越打越多。通過調研得知,老百姓對于“紅三輪”的屬性和危害認識得并不全面,心理上本能地認為蹬三輪的都是弱勢群體,而不知道它屬于非法營運。
對于社會治理來說,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如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李立介紹,潛江市結合實際探索了一套發揮人民調解員作用的機制。首先是人民調解隊伍的建設和選配,每個村根據大小配備專職調解員,并且統一培訓后再上崗。其次是經費保障,由政府購買服務,給每個村劃撥調解工作的經費,而調解員辦成案子以后還會有相應的經費補貼。這樣,調動基層的力量,讓公眾參與進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些發展中的問題,也要在發展中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榆陽區一個村子,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不到4000元躍升至上萬元,關鍵就在于這個村率先實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即“地權變產權,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寇福英介紹道,產權制度事關根本利益,各方積極性很高,就相關問題開了100多次會議,最終討論出一個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