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是國家文化藝術的節日,它不僅是對全國藝術發展的高規格檢閱,也是中國舞臺藝術最具影響的盛會。5月中下旬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不僅包含舞臺藝術及美術、書法、攝影展,舉辦文華獎和群星獎的展演,還有演藝及文創博覽會及惠民演出。這其中音樂是一個貫穿始終的藝術元素,在舞臺上,不僅有中國交響樂團《浦東交響》、香港寰宇交響樂團《弦樂四季夜》那樣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章,也有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那樣將器樂演奏與舞臺表演深度融合的跨界出新,歌劇、音樂劇、舞劇、芭蕾舞劇無不以音樂為突破口,去帶動整體節奏的推陳出新。“戲是車,曲是轍”,戲曲舞臺更是如此,張曼君執導的寧夏秦腔劇院《王貴與李香香》,于舞臺之上設置了60人的伴唱歌隊,不僅極大豐富了秦腔的音樂層次也增添了舞臺的儀式感;同樣是張曼君導演的國家京劇院《紅軍故事》,外請了國家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伴奏,令三個短小的故事在音樂上不失飽滿。
沈陽的戲曲藝術曾經多次登上中國藝術節的舞臺,尤其是2010年在廣東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沈陽評劇院《我那呼蘭河》驚艷羊城,一舉獲得“文華大獎”,馮玉萍獲文華表演獎,黃偉英獲文華編劇獎,查明哲獲文華導演獎,徐占海獲文華作曲獎,陳錦生、陳忠獲文華唱腔設計獎。三年后在山東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沈陽京劇院《將軍道》獲得第十四屆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 常東獲藝術節優秀表演獎。但自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之后,伴隨著標準和評獎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獲獎指數大幅壓縮,同時主題性創作比重日趨增加,中國藝術節的辦會方式和評獎體系都進行了全面升級,這在本屆藝術節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在文華獎參評劇目中,雖然資深戲曲藝術家徐培成執導的兩臺劇目位列其中,然而沈陽藝術表演團體并未參加。但是,兄弟省市戲曲院團的精彩演繹不僅令人看到了振興戲曲的最新成果,也為遼沈戲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戲曲舞臺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不僅劇種多題材也很豐富,既有京劇《欽差林則徐》《奇女無容》、昆劇《浣紗女傳奇》《顧炎武》、盱河高腔·鄉音版《牡丹亭》等古裝戲,有蘇劇《國鼎魂》、白劇《數西調》、閩臺地方戲《阿搭嫂》等近現代題材,也有京劇《紅軍故事》《北平無戰事》《楊靖宇》、秦腔《王貴與李香香》、上黨梆子《太行娘親》、豫劇《戈壁母親》等紅色題材,還有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等富于生活情趣的現代戲。本屆藝術節充分貫徹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努力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因而以滬劇《敦煌女兒》、豫劇《重渡溝》、河北梆子《李保國》、黔劇《天渠》、黃梅戲《鄧稼先》、秦腔《民樂情》等劇目為代表,將真人真事搬上舞臺的現實題材戲曲創作成為了一條引人注目的線索。真實生活的舞臺演繹,是現實題材戲曲創作的生發點,這些劇目首先給人的突出感受就是“實”,并由此與現實產生深度的關聯。40余年如一日刻苦研究,并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樊錦詩,2018年末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曾任欒川縣旅游工作會副主任的馬海明,為洛陽市欒川縣熊耳山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建設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山區治理專家李保國教授更是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還有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黃大發,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鄧稼先、甘肅省原政協副主席韓正卿,都是從現實走上舞臺的英模人物。而舞臺上的故事也大多是從生活中挖掘整理而來。按照這個思路,各個地區的英模人物不僅是政治上的崇高榮譽和社會的精神財富,同時也藝術創作的珍貴資源,不僅媒體會爭先恐后地宣傳報道,編劇等主創也會隨之蜂擁而至。具體到遼沈地區,話劇舞臺成功演繹的《郭明義》,也依然有戲曲舞臺再發掘的空間。
中國戲曲現代戲的發展,現實主義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這最為鮮明地體現在沈陽評劇的發展歷程中。一方面有高擎現實主義大旗的遼寧人藝這個強大的資源庫,另一方面楊曉彥、馮玉萍等主創在中央戲劇學院接受過系統的斯式戲劇理論熏陶,同時多次與話劇導演及主創的成功合作,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戲探索之路。評劇《小女婿》是有遼寧人藝安波、潘崮等藝術家的心血;評劇《風流寡婦》有洛汀、劉家榮的藝術追求;評劇《我那呼蘭河》更未離開堅守現實主義戲劇理念的查明哲及其團隊。此外,編劇李寶群、舞美設計王紀厚,也經常出現在主創陣容之中。毫無疑問,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與歌劇的音樂精髓推進了沈陽現代戲的發展。但作為以普通話對白的地方戲劇種,同時需要極力避免成為“話劇+唱”的案例。這一方面要繼承傳統戲曲的唱念做打,另一方面要強化“韓花筱”三大流派的傳承,同時戲曲音樂的個性化特征也需要彰顯與弘揚。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現實題材的戲曲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主義理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更為深入地貫穿了現代戲曲的深層。甚至可以說,現實題材的戲曲創作已經成為了現實主義戲劇的一個全新成長空間。可以認為,創作選題集中于真實英模,表現語言突出戲曲化特色,創作理念以現實主義為根基,是藝術節現實題材戲曲創作的突出印象。戲曲是角兒的藝術,現實主義戲劇同樣強調典型人物的塑造,而現實題材謳歌英模的劇目中,主題的藝術形象則最為集中地體現了這一特征。豫劇《重渡溝》中,由賈文龍飾演的的馬海明就是這樣一個生動、鮮活、立體的典型形象。他以唱念做打作為戲曲的表現方式,內心深處又有著深度的動因。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藝術形象,他兜里揣著快板,手里端著的照相機,風趣油滑卻很文藝,村民稱他為“馬大煽”。多年前他領著村民種煙葉嚴重虧損,他要給鄉親們一個交代,也要給自己一個交代。而關于做事與位置和關于金錢的內心闡述又極富哲理。要位置是為了做事情,沒有位置做不成;要了位置做不了事情,要了位置也沒用。有錢能使磨推鬼,缺了資金成不了事;但共產黨員為人民,絕不能出賣靈魂給金錢。這些深埋在情節之中的哲理既予人啟迪,又合理熨帖,增加了行為的合理性。尤其是結尾漫天大雪中富有悲劇意味的情節,不僅展現了他全面的身手,更是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藝術態度,發人深省、感人至深。
新的舞臺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本屆藝術節比較突出的特征之一,尤其是東道主上海的劇目幾乎每一個都有所突破,比如《最后一頭戰象》舞臺上3米多高的巨型偶,比如話劇《追夢云天》中即時影像的運用,再比如滬劇《敦煌女兒》舞美采用的裝置風格,都令人耳目一新。除此之外,戲曲舞臺上新技術也被廣泛使用。豫劇《重渡溝》的透明紗幕將影像與表演合二為一,馬海明的空中飛人宛若大片;河北梆子《李保國》則使用了環形銀幕,讓果樹環繞在三維空間。雖然,通過影像技術還原現實破壞了戲曲的審美傳統,但也確實豐富了文旅融合的實用手段。
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現代戲舞臺上,西洋樂器已經成為標配,大中小提琴、貝司、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小號、長號、圓號、定音鼓、小軍鼓及鋼琴,均是出現在樂隊之中。甚至,秦腔《王貴與李香香》甚至在樂池和臺上分置了兩組樂隊。這一方面產生了恢弘的音響效果,同時也令演員的發聲技巧受到了挑戰。沈陽評劇本體發展離不開音樂的創新,在相當長的時間它甚至是走在前面的,通過本屆藝術節我們也驗證了它的步伐和方向,沈陽戲曲音樂的創新并非是孤獨而寂寞的前行。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已經結束了,中國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但海上的潮聲依然縈繞在我們的耳邊,它讓我們回憶,也給我們啟迪。
鄭永為 ? ?沈陽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盛京戲曲論壇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