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泉 高巍


摘要:目的 觀察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方法 將88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和對照組(42例),2組均用神經內科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給予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觀察2組患者的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結果 2組治療1、2個療程后Fugl-meyer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1);治療組治愈率為32.61%,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治愈率為14.29%,總有效率為92.8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改善明顯,優于普通針刺治療。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加味補陽還五湯;電針
中圖分類號R24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5-0068-0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有高發病、高致死及高復發等特點,高于全部腦血管意外病的60%,大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1]。2017年6月—2018年9月,本院釆用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療效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8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6例)與對照組(42例)。治療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65.13±8.32)歲;病程(12.79±2.35)d。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4.82士8.57)歲;病程(11.98±3.11)d。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辨證為氣虛血瘀證[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1],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經頭顱CT、MRI證實,發病時間小于1個月,生命體征平穩,排除伴有意識障礙、顱內腫瘤、血腫、顱內動靜脈異常、腦外傷、腦寄生蟲,或伴有心、腎、肝、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1]。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同意并簽知情同意書。
1.4 治療方法 2組均用神經內科西醫常規治療,參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方案[1]。
1.4.1 治療組 給予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加味補陽還五湯組成:黃芪30 g,人參10 g,牛膝15 g,杜仲10 g,水蛭12 g,川芎15 g,赤芍15 g,當歸尾15 g,地龍15 g,紅花15 g,桃仁15 g,桂枝12 g,丹參15 g,全蝎10 g,桑枝12 g,1劑/d,水煎,早、晚分兩次服。電針治療:選三陰交、水溝、內關、尺澤、委中、極泉、合谷、肩髃、環跳、陽陵泉[3]。若偏癱(上肢)用肩井、肩貞;偏癱(下肢)加陰陵泉、風市;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語言不利者加通里、廉泉;肝陽上亢者用太沖、太溪;脫癥加關元。操作:人中向上斜刺0.3~0.5寸;環跳直刺2~3寸;余穴按虛補實瀉法,斜刺或直刺進針1.0~0.5寸。針刺得氣后,接電子針療儀(SDZ-II型),上肢選肩髃、合谷穴,下肢選環跳、陽陵泉穴,先用疏密波15 min,再改用連續波15 min,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30 min/次,1次/d。
1.4.2 對照組 給予普通針刺,采用治療組中電針所選取的穴位、針刺操作方法及留針時間相同。2組均1 次/d,1療程/2周,連續治療1、2個療程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
1.5 觀察指標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Ⅰ級為 50 分以下,嚴重運動障礙;Ⅱ級為50~84 分,明顯運動障礙;Ⅲ級為85~95 分,中度運動障礙;Ⅳ級為96~99 分,輕度運動障礙;痊愈:恢復正常[3]。
[KG(0.25mm]1.6 療效標準 治愈:相應功能恢復正常,相關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顯效:相關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有效:肢體功能好轉及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惡化[4]。
1.7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2組治療1、2個療程后Fugl-meyer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1)。(見表1)。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治療組治愈率為32.61%,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治愈率為14.29%,總有效率為92.86%。2組對比,經Ridit分析,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u≈2.369=2.37,P<0.05)(見表2)。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在神經內科各類疾病中最多,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及腦神經損傷,常出現偏癱、面癱及感覺異常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應早診斷、早治療和早康復極其重要。主要治療:抗凝、抗血小板、腦神經保護、溶栓、擴容、控制血壓以及對癥支持等治療,可以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中醫稱中風又名卒中,多因中老年人正氣虧虛,氣虛則血運不暢,氣虛則血運不暢,運血無力,脈絡空虛,氣虛血滯,以致腦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致半身肢體不遂。治療采用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針藥并用,療效明顯。
加味補陽還五湯選用當歸尾活血通絡;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配合當歸尾活血化瘀;黃芪、人參補氣,氣旺則血行,祛瘀絡通;桑枝、桂枝溫經通脈,并引藥上行,治療上肢偏癱;牛膝、杜仲補肝益腎、強筋壯骨、活血通脈,以引藥下行,治療下肢偏癱;地龍、水蛭、全蝎善通行經絡,補氣藥聯合活血藥,以氣血旺行治本,以化瘀通絡治標,標本兼治;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
[JP3]選三陰交、水溝、內關、尺澤、委中、極泉為主穴[3],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三陰交滋補肝腎,尺澤、委中、極泉、陽陵泉、肩髃、合谷及環跳通經利絡;太溪、太沖滋補肝腎;取合谷、足三里及肩髃等陽明經腧穴,補氣血,主宗筋、利關節;并隨證加減。電針能增加代謝,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治療偏癱。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偏癱均有改善,2組治療1、2個療程后Fugl-meyer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1),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加味補陽還五湯配合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改善明顯,且優于普通針刺治療,臨床療效明顯且安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25.
[3]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21-222.
[4]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67-675.
[5]侯智.三級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晌[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4):19-21.
(收稿日期: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