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剛
打好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事關國家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事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是經濟發展問題,更是重大政治問題。耕保司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部黨組的統一安排,堅持把打好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作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檢驗,作為維護核心、緊跟核心政治態度的檢驗,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檢驗,積極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加快釋放土地政策助推脫貧攻堅的新動能。
重點推進兩方面工作:
一、積極實施用地審批特殊政策激發貧困地區內動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中央有關部署要求,我部先后出臺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的多個政策性文件,其中《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意見》(國土資規[2017]10號),明確了具體支持政策。
一是允許用地邊建設邊報批。為保障深度貧困地區各項建設盡快落地,用地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的,在做好征地補償安置的前提下,可以邊建設邊報批。對待深度貧困地區的用地,在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確保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用地審批程序上實行特事特辦,特殊支持。
二是允許以“邊占邊補”“補改結合”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按原有要求,建設項目涉及占用耕地的,應當在建設用地報批時先行補充同等數量、質量的耕地。針對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先補后占落實難的實際情況,允許以邊補邊占方式落實占補平衡,并以補充耕地與改造現有劣質耕地相結合方式,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在部出臺補改結合政策之前,深度貧困地區提前實行這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實事求是確定允許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范圍。我部在確定重大建設項目范圍時,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發展實際,將連接深度貧困地區的省級公路納入重大建設項目范圍;同時,將深度貧困地區省級以下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民生發展等建設項目也納入重大建設項目范圍;用地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辦理預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按法律規定辦理,進一步提高用地審批整體效率,提高用地保障服務水平。
二、運用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政策籌集扶貧資金
在開展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制度研究中,把重點解決資源匱乏省市補充耕地難題的統籌思路,拓展到發揮經濟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地區資金資源優勢互補,建立補充耕地指標有償調劑機制,發揮國家統籌補充耕地政策優勢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是強調跨省域補充耕地由國家統一組織實施。為確保跨省域補充耕地規范有序運行,需要跨省域補充耕地的省、直轄市,須向國家提出統籌補充耕地申請,經國務院批準后確定統籌補充耕地規模;有關省、直轄市在國務院批準統籌規模范圍內組織建設用地報批;國家根據統籌規模組織有關省份落實補充耕地任務。
二是分類確定補充耕地國家統籌范圍。將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省份界定為兩種情況: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補充耕地不足部分;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其他省份因實施重大建設項目造成的補充耕地缺口。
三是明確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作為國家統籌補充耕地主要來源。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墾,集中力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要求,規定跨省域補充耕地的主要來源是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防止毀林毀草開墾和盲目灘涂圍墾墾造耕地,通過田、水、路、林、村區域性綜合整治增加耕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加大生態修復與保護力度。
四是綜合耕地數質因素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確定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收取標準。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省份,要繳納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為體現耕地占補數質平衡,以占用的耕地數量確定基準價,以損失的耕地糧食產能確定產能價;同時,將全國26個省(市)劃分為五檔分別確定調節系數,以體現區域經濟差異(法律規定,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省份不包括自治區)。全國而言,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收取標準為6萬~80萬元/畝(其中水田11萬~100萬元/畝)。
五是籌集資金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由中央財政統一收支管理,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部分作為國家統籌補充耕地經費,支付給承擔補充耕地任務的省份;其余部分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
通過實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建立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有償調劑機制,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資金轉移渠道,在當前國家脫貧攻堅關鍵期、鄉村振興戰略啟動期,籌集更多資金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編輯 林鳳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