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上海市同濟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此次設計要求拆除醫院原有藥劑樓、鍋爐房、營養食堂和臨時配餐中心,新建一幢地下2層,地上16層,內含486張床位的內科醫技綜合樓。項目選址為醫院院區東北側,緊貼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同康樓)東側位置,并要求內科樓建成后,與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同康樓)打通連為一體,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關鍵詞】使用功能;整體設計;協調融合
1、項目概況
1.1區位背景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同濟醫院院區位置處于城市的內環線外的北面。
1.2項目背景
上海市同濟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建于1991年,用地面積31158㎡,核定床位1100張。設置臨床醫技科室37個。局促的醫院土地空間和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迫使醫院考慮對現有雜亂無章的建筑進行重新規劃組合,朝著規整、有序的院區建設邁進。新醫改方案的實施,上海市同濟醫院作為普陀區唯一的市級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和上海市西北地區的區域性醫療中心功能地位更加突顯,預計急、重、疑、難、危的病人將明顯增加,為維護患者權益,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證醫療質量,促進學科發展和醫療特色形成,醫院改擴建迫在眉睫。
2、醫院的使用功能
2.1總體規劃設計要求
上海市同濟醫院在總體規劃上的設計目標原則是:一次規劃、分期實施;規劃實施以不影響病人正常就醫為前提,以不影響醫院正常醫療工作運行為原則。同濟醫院內科樓的設計要求拆除醫院原有藥劑樓、鍋爐房、營養食堂臨時配餐中心以及鍋爐房周邊若干自行車棚,新建一幢地下2層,地上16層,地下建筑面積528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27280平方米的內科醫技綜合樓。項目選址為醫院院區東北側,緊貼已建外科教學大樓(同康樓)東側位置,并要求內科樓建成后,與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同康樓)打通連為一體,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2.2場地規劃及建筑布局難點
2.2.1場地:同濟醫院院區整個建設用地為不規則形狀,用地面積約為31158平方米,院區中現有不同時期建設的建筑:甘泉樓、門急診樓、同濟樓、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同康樓)、行政樓、科研樓、傳染科門診以及綜合服務用房等。本次項目選址為醫院院區東北側,緊貼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同康樓)東側位置,建設場地非常局促。
2.2.2交通流線:本次設計通過交通分析報告,結合醫院周圍現狀條件,不新增醫院對外出入口,需通過對現有院區進行整體規劃調整,達到功能區劃分明確、布局流程合理、物流人流通暢、院區環境改善的目的。
醫院坐落于上海市西北區新村路與志丹路交匯處,與內外環線之間的普陀區、閘北區、寶山區、嘉定區相鄰近, 醫院的主要出入口設在新村路上;沿志丹路近250米的范圍設置一個疏散口。在基地北側靠近志丹路設置感染出入口、污物出口;在子長路設置一個物品入口。
(1)就醫人行流線:患者可從新村路或志丹路進入院區。一級導向標識清晰標出院內樓宇的位置,起著引導患者到達不同目的地的作用。
(2)車流:
A.在主體建筑周邊及志丹路和新村路一側設院區環形道路。
B.地面保留殘疾人停車及必要的應急停車位、出租車停車位等,院內車輛全部安排到地下室停放。地下車庫出入口靠近醫院主要出入口和疏散口布置,方便車輛進出。地下停車庫可容納約660輛左右的小型車。
C.外來的機動車輛流線基本限制在基地的南側和西側道路通行,基地東側和北側道路為醫院內部物品運輸車輛通行。
D.消防車道沿建筑主體周邊布置環形車道,并設立消防登高撲救面。
(3)物流:
A.清潔物品可從新村路入口或子長路疏散口進入
B.污物出口設在志丹路一側。
2.2.3功能布局:局促的醫院土地空間和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迫使醫院考慮拆舊建新,整合醫療存量資源。內科醫技綜合樓的建設不僅要滿足現有醫院功能布局,還要整合外科樓功能,達到同層科室方便快捷的聯系,長遠來看,更需要整合全院醫療功能布局,以及兼顧遠期門急診大樓的功能設計。
(1)醫療區位于院區的主要位置,沿新村路和志丹路布置門急診和醫技、住院部用房,感染科門診位于基地西北角。
(2)行政管理、科研教學和部分后勤用房位于基地東南側靠近新村路、子長路一側。
(3)垃圾房(分醫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位于基地西北側,靠近污物出口。
(4)液氧站位置與綠地布置相結合,且與院區建筑保持一定距離。
按照感染控制的要求,規劃后的院區建筑布置,總體符合潔污分區的要求,比較符合醫院低、中、高危險區域布置的劃分。
2.2.4新建筑建設期間場地布置:由于醫院場地的局限,同時在不影響貼建外科樓正常醫療區域工作的情況下,在內科綜合樓建設期間施工場地的布置也需要詳細規劃。
(1)院區原消防緊急出入口作為施工車輛的進出出入口,同時將原外科樓醫療教學大樓北側道路作為施工期間車輛進出主要道路。
(2)內科樓施工期間設置施工圍墻,同時在內科樓施工區域的東側道路預留職工通道,預留職工通道可到達北側行政樓,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及院區其他醫療區域,減少內科樓期間對于其他醫療區域的影響。
(3)結構施工采用逆作法。逆作法大多在地下封閉狀態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的噪音以及揚塵污染,提高現場衛生條件,從根本上杜絕擾民及投訴現象的發生。同時,逆作法利用了剛度較大的地下室樓板結構體系作支撐,節約了臨時支撐;支撐體系剛度大,圍護結構體及土體變形小,更有利于保護環境安全。
本工程緊貼外科醫療教學大樓,為確保施工期間的正常運營,新建部分的地下結構擬采用逆作法施工技術,用結構樓板取代支撐,既可大大減少支撐費用,又減小了因支撐拆除產生位移變形對周圍環境(如北側科研樓、西側外科醫療教學大樓及東側長新小區)造成的嚴重影響。
3、醫院的整體造型
柯布西耶曾說:建筑,這就是以天然材料建立動人的協調。新老建筑的造型結合不僅關系到新建筑立面造型的完整統一,還必須兼顧老建筑及醫院整體規劃的造型立意。
通過不斷的分析與研究同濟醫院基地內現有建筑的立面造型及色彩,形成了本次內科醫技綜合樓外立面最終的方案:采取貼建外科樓醫療教學大樓的方式,幾乎在每層均與外科醫療教學樓連通,并充分考慮使兩棟建筑相連后房間利用更加合理高效使用。在外立面處理上同樣與外科醫療教學大樓的風格和院區整體環境相協調,裙房部分采用石材、高層部分使用保溫復合材料、金屬隔熱型材鋁合金窗,反映出醫療建筑的功能特性和現代化公共建筑的特色,在最終呈現的效果上達到外科醫療教學大樓與內科醫技樓的完美結合,并在內部功能上真正實現“合為一體,資源共享,便于管理。”
同時我們的設計以發展的眼光為今后醫院遠期規劃奠定了基礎,考慮了內科樓醫技部分將與遠期規劃后的門急診綜合樓的連接并設置連廊,連廊位置靠近內科樓交通核,連接部分功能設置為各醫技功能等候區域,外立面為落地玻璃窗,延續上部元素的同時形成點綴。
結語:
在醫院建設過程中,特別是擴建項目中,新老建筑的使用功能與整體造型的協調與融合是架設在醫院使用者與設計師之間的一座橋梁,只有在設計前期和設計中充分考慮各種要素,清晰認識和理解新老建筑的關系,才能夠設計出符合使用要求、符合人性化設計觀點、符合醫院發展規律、且具有特色的醫療建筑。
作者簡介:
忻蕾,上海市衛生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