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飛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鄉土地開發整理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有城鄉土地開發對水資源系統的影響,土地開發整理對城鄉耕地面積的影響,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景觀布局與城鄉土地開發整理對山體植被的影響,并提出了優化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相關建議,主要分為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城鎮綠色發展,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和注重土地的集約利用與優先規劃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不管國民經濟和技術多么發達和先進,我們都應該始終認識到,新的城鄉建設和城鎮化應該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景觀環境;影響;分析
1、前言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景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后對區域景觀的影響。 未利用地的開發,廢棄工礦和土地的復墾以及城鄉居住區的整合改變了七個景觀斑塊的形狀:耕地,園地,林地,城鄉居民區,獨立工礦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 本文將討論土地開發和整合對當地景觀環境的影響。
2、城鄉土地開發整理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2.1城鄉土地開發對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在城鄉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公路的修繕和土地路面的平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地形,無形中破壞了許多河流、水田和地下水的結構。例如,在城鄉公路建設中,為了減少彎道和耕地的障礙,公路往往傾向于直道建設,在整個過程中,避免不了對原本水路的破壞與流向修改,改變以往的水文流域。其次,在土地開發整理中,強調耕地面積的增加,卻忽視了水稻以及其他農作物在使用農藥、化肥等方面的增加。另一角度上也破壞耕地的質量以及對河流造成污染。另外,新城鄉建設的加快,一些化學建筑用品的頻繁使用,在得不到合理處理的情況下,對河流的水質造成相應的破壞與污染。
2.2土地開發整理對城鄉耕地面積的影響
耕地面積的調整、改造和綜合整治是城鄉土地開發整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在于完善城鄉耕地設施條件、整改傳統的耕地方式以提高農業生產率,通過調整增大城鄉耕地面積。但是在實際的整理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對耕地面積造成破壞的現象。(1)在“興業城鄉”的號召下,許多農民建了新房子。一些城鄉居民在需要建房時,除自行劃撥的土地外,還經常私吞國家未分配的土地。并占為己有,開展一系列的建筑工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鄉耕地面積。(2)國家在城鄉土地的開發整理體系上并不完善,對城鄉地區的垃圾處理,沒有建立起嚴格的制度。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有許多耕地已經是荒廢的了,且農民抱著自己地多的心理,垃圾隨意堆積或是掩埋,污染了耕地環境,降低了耕地質量。
2.3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景觀布局
在城鄉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一些工程設施,設備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占據了未開發的土地,影響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得大量物種在某一個地方逐漸滅絕。土地開發整理總是著重考慮如何增加耕地面積來提高農作物的生產量、如何使城鄉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便利。在眼前利益的驅使下,生態環境問題被弱化了,森林植被的開發與破壞,使地區的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弱。另一方面,土地開發整理以人工美的方式強勢代替了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美,沒有意識到這種自然美的景觀是經過大自然上億年的時間而積淀下來的財富,對整個國家甚至說整個地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經破壞,將永遠不能恢復到之前的樣貌,可以說城鄉土地開發整理對自然景觀的破壞是一種永久性、單程性、不可修復性的。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不僅城市規模在逐漸擴大與革新,城鄉的開發與發展也被提上日程,進入21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更是加快,國家在對城鄉土地的開發與整理上制訂了許多嚴密的制度與措施,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弊端,使得城鄉建設工程的開展對周遭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2.4城鄉土地開發整理對山體植被的影響
土地開發和整合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開發未開墾的土地,以增加耕地的比例。 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山體的開發和整治,使山體植被受到破壞,減少森林面積,大部分開發的山體植被區迅速被單一的農作物取代。另外,土地的不當開發以及開發后善后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山體的土質疏松、水土流失現象日趨嚴重,在大雨過后易發生山洪與泥石流等災害,給當地居民帶來財產以及生命上的威脅。
3、優化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相關建議
3.1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城鎮綠色發展
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資源利用、社會生態效益,應充分考慮到污染排放,嚴格控制排污量,避免工業三廢對土地的污染,在新項目的開發中,我們將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已建污染項目排放標準應保持在設計規定的范圍內,
城鎮化進程中,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要以建立生態城市為宗旨,優化經濟循環模式、構建城鎮綠色發展平臺,為土地的優化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3.2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
土地資源能否實現良性循環取決于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布局是否合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等資源相對集中,帶來交通阻塞、居民生活環境污染、企業發展空間受限等諸多問題,影響土地的整體使用效益。在用地原則上,要充分利用地租的規律,以“優地優用”為基礎,保護現有基本農田和林草濕地的數量,合理規劃城市和建設用地,優化布局農村居民點用地。以政府規劃為指導,合理運用級差地租的經濟杠桿,促進產業與土地資源的良性循環。
3.3注重土地的集約利用與優先規劃
一方面要注重工業項目的土地集約利用,促進標準廠房的發展,慢慢降低工業項目的土地的廣泛使用和閑置浪費。另一方面,推動農村住宅用地的集約化。嚴格農村住宅建設規劃,鼓勵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鎮集聚,優化農民住宅結構,合理控制戶型,發展建設用地少、需求大的戶型,在少占有土地的同時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此外,注重城鎮建設用地的集約化。舊城區的改造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改善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盤活存量土地。
結語:
總的來說,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不管國民經濟和技術多么發達和先進,我們都應該始終認識到,在城鄉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不要等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后才采取補救措施。所以,新的城鄉建設和城鎮化應該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
參考文獻:
[1]夏海亭.探討地籍測繪技術及其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15):167-168.
[2]秦美榮.測繪技術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3):53-54.DOI:10.3969
[3]張倩,吳慧潔.淺談農村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9):17-18,22.DOI:1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