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道虎
【摘要】近幾年,我國城市進程不斷極快,這也對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的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規劃過程中,人們更多關注是城市中各種空間的配置,以及各項基礎設施情況,很少思考環境問題,這也就導致城市規劃過程中,引起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這對于城市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的生活會造成負面影響。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歷史文化與城市規劃的融合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傳統歷史;文化;城市規劃;融合
1、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融合的積極意義
1.1城市發展方針
實現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有機融合,能夠為城市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指明方向,實現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高效利用,使城市的自身存在的生態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并且,能夠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與生態兩者的相互協調。
1.2城市前行目標
兩者實現有機融合,可以推動城市向現代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從而使人與自然能夠實現和諧統一,加快我國城市的發展腳步。此外,二者融合也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滿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環境的需求,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穩定的生活空間。
2、融合需要遵守的原則
城市規劃和生態規劃融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實際作業過程要嚴格地依據相應的規則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融合的合理性,具體融合期間應當要遵循以下原則。
2.1規劃體系要科學合理
規劃體系必須科學合理,要明確城市中一些重點區域的具體布局情況,尤其是要對區域城鎮的職能、地位、等級等各項內容,要保證城市每個區域的生態效益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在規劃城市過程中,應將城市中的繁榮區域作為整個規劃過程中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城市生態中心的合理建設,促進整個城市中每個區域的生態發展,進而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2.2加快城市經濟發展
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了兩者與城市經濟發展有著直接聯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為了使兩者能夠合理融合,要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并且要對城市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情況進行合理預測,從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使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能源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2.3人與自然協調統一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加強了對城市環境改造內容的重視。由此可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對生態城市的合理構建,應當重點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兩者相互統一協調,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對生態學進行合理應用,完成對城市發展的合理指導,對城市的土地規模,以及人口數量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依據城市的實際承載力,完成相應的規劃。
3、提升城市規劃的傳承與創新、讓文化得以延續
3.1強化頂層設計
建議通過在我國城市規劃設計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中,增加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相關條款,明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定地位,用文件制度的形式來加強我國城市規劃中傳統文化的體現與傳承。
3.2統文化的體現與傳承
開展城市規劃文化評價。增加城市規劃文化傳承的控制性要求,注重歷史文化底蘊的生態性構建,倡導城市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調化、生活藝術化,試點構建學習型城市、藝術性城市、風情性城市、音樂性城市、園林性城市、生態性城市。建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數據庫,分級分批錄入并動態更新。
4、提升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讓文明得以傳承
城市規劃是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以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為規劃原則,根據城市生態環境的特征來確定城市規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實現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城市雙修”試點工作開展。高度重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及生態控制規劃,制定科學合理、公開透明的生態區準入條件,強化對城市綠線和藍線的控制,審慎開展生態區內的開發建設,嚴厲懲處生態控制區內的違法建設。大力倡導綠色出行、綠色生活,探索搭建城市碳足跡收集系統,推廣運用個人碳足跡報告。
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加快推進海綿城市指標納入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改變城市建設中過分追求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建設、大面積硬化的狀況,讓城市更自然、更生態、更有特色,讓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
5、提升城市規劃的民眾需求、讓大眾記住鄉愁
進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設施。修訂《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提高文化設施建設標準,加強社區文化場所建設,切實形成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市區級設施銜接配套的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提升文化設施覆蓋率。加大政府資金對文化設施的支持力度,重點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閱覽室的配套建設和監督,做好維護和管養,提高文化設施的體驗感和使用率。提高城市文化活動開展質量。加大城市文化活動開展頻次,創新形式,提高質量,提升居民在城市文化活動中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文化資源經濟化的轉變,提高對優秀文化的再選擇和創新驅動能力,重點扶持優秀文化類產業,加大傳統文化宣傳力度,提振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城市永續發展動力。
6、提升城市的地域特色、讓城市留下記憶
傳承經典,因地制宜,變革創新。在城市建設和改造中,結合城市歷史文化脈絡,深挖場所精神,延續或創新性重構歷史,強化城市記憶。通過改造利用老舊廠房、更新舊城區服務設施,完善基礎設施。修補加固老建筑,促進建筑形態、街道立面、建筑色調和天際線更加協調優美,激活老城區的功能與活力,創新性解決老舊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全面實施城市設計與管理。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媒介,在適應人的行為活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建議加快研究城市設計管控機制,明確城市規劃中文化指標向下的傳導路徑,增強文化指標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的約束性,確保城市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實施,凸顯城市特色,讓城市留下記憶。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幾年,人們環境意識不斷提高,生態城市的發展得到了廣泛關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想使城市發展目標能夠得以實現,要通過科學開發城市土地、做好生態功能劃分、加強生態環保理念宣傳等途徑將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合理融合,從而實現對各項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完成對城市的合理保護,樹立良好的生態發展觀念,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現階段我國城市規劃與管理在文化傳承與創新、城市之魂的鑄造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直接影響到我國城市發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太格.城市規劃要照顧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J].西部大開發,2018(11).
[2]王東明.論我國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06).
[3]王召東.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問題與政府職能的轉變[J].領導科學,2018(21).
[4]何輝.城市規劃應樹立六種意識[J].中國建設信息,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