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系統(tǒng)自動簽到簽退,全程監(jiān)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發(fā)呆、打瞌睡和玩手機等行為都能被識別出來……近日,位于江蘇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在部分教室“試水”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國內已有很多學校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其引發(fā)爭議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是否侵犯隱私?首先要承認,對于被監(jiān)控的學生來講,恐怕普遍會有種不適感,因為自己多低一會兒頭,可能就會被“記錄在案”,這無形中是一種壓力。人臉識別的第二個問題是,是否對學習有幫助?根據學校方面的調研,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可以高效率地進行考勤,還可以發(fā)現和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激勵和鞭策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有人則認為這不是必然結果,如果課堂總是很“水”,即便能留住學生的人,也未必能留住學生的心,甚至還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
梳理這些爭議,其實跟兩種思維有關。一種是“管理思維”,一種是“教育思維”。持“管理思維”的人,對于人性缺乏信任,認為充分的自由未必能轉化為學習的自律,因此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強度的措施情有獨鐘。而持“教育思維”的人,總是相信人性的魅力,認為只要課程足夠好,學生就自然喜愛,不必采取人為干預。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現在外界的誘惑太多了,有些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當然需要嚴管厚愛;但眾多“逃課族”“低頭族”的出現,也說明了教學乏善可陳,呼喚更多“金課”。
隨著“嚴進寬出”飽受爭議,現在社會各界普遍認為要給大學生合理“增負”。而“增負”的路徑,“管理思維”和“教育思維”缺一不可。既要善于向科技借力,提升管理的效率,讓學生對學習重視起來;同時也不能過度依賴管理,要著力于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課堂人臉識別系統(tǒng)如何使用是值得商榷的,學校應該慎重。
(作者扶青,選自《南方日報》2019年9月4日,有刪改)
簡評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尽H四樧R別只是“試水”,不管能不能落地實施,它都警醒著我們:對校方而言,應檢討和反思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的缺位,提高教學質量;而進入大學的青年學子,肩負著國家和民族希望,應該認真學習,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