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①作為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剛登上熒屏就一炮而紅。這部紀錄片既傳達了人們的味覺審美,又徹底引爆了吃貨們的味蕾。那么,美味真的是通過舌頭品嘗出來的嗎?心理學家和認知神經學家們一臉認真而又幽默地回答道:“舌頭確實承擔著體驗美味的重任,不過,它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②既然舌頭不是孤軍奮戰,那么它的同伙又是誰呢?科學家指出:味道不是單一的感官產物,人們對味道的感知來自復雜得多感官之間的交互作用。嗅覺、視覺、聽覺,甚至觸覺都能影響食物的味道。看來,舌頭在體驗美味時的“幫兇”還真不少。
③在品嘗美味的過程中,鼻子主導“嘗起來像什么”。這就是人們用“水果味的”“香草味的”來描繪食物的原因。研究表明,嗅覺是影響食物味道最主要的因素,80%至90%的食物“嘗起來什么樣”的信息都來自鼻子。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感冒鼻塞時吃什么都沒味道了。
④除了嗅覺之外,味道和視覺也有關系。有相關的實驗結果顯示:食物的色調和亮度可以改變味道。比如,一杯櫻桃味的飲料,如果被做成綠色的,人們嘗起來會覺得像檸檬;如果做成橙色的,嘗起來就像橙子。簡單改變食物的顏色,就能影響人們對其味道的感受。這說明,視覺對味道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超過嗅覺。
⑤不僅如此,在味道這件事情上,離嘴巴最遠的耳朵也沒閑著。在2008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中就有一項獲獎研究,那就是人們對薯條脆度和新鮮度的感知,可以通過變化咀嚼聲音而被改變。另外,美味還會受到餐廳背景音樂的影響。用餐者的大腦會把一些食物的味道和一些節奏的音樂自動“配對”。比如,大多數人都會把“甜”和“高音”以及“鋼琴”聯系在一起,而把“苦”和“低音”以及“銅管樂器”聯系在一起。
⑥看來,舌頭在體驗美味的過程中真的不是孤軍奮戰。從嗅覺、視覺、聽覺,再到環境和期望的認知,美食調動著人們的各種感官,再加上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強強聯手的“味道網絡”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食物的美好感受。
⑦又快到吃飯時間了,大家趕緊“調戲”一下你的“味道網絡”吧。
閱讀練習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2.請說說第①段加點詞語“吃貨”的含義。
3.下面兩個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0%至90%的食物“嘗起來什么樣”的信息都來自鼻子。
(2)一杯櫻桃味的飲料,如果被做成綠色的,人們嘗起來會覺得像檸檬;如果做成橙色的,嘗起來就像橙子。
4.請從文中找出與第②段畫線句中的“同伙”意思相同的一個詞語。
5.文章標題中的“味道網絡”有哪些組成部分?
【參考答案見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