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治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治理會有很大的差異。資本下鄉作為一種外來因素,必然會對鄉村本土治理產生深遠影響,從積極意義來說,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促進了鄉村治理的多元化、科學與民主化、開放化。
關鍵詞:資本下鄉;鄉村治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8-0035-01
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發展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聯結的紐帶是生產要素的互相流動。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農業人口流向城市,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進入21世紀初葉,城市聚集的大量資本開始流向農村,有力地推動著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農民進城和資本下鄉改變了中國,是中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時代意義的大事。
當前資本下鄉正如火如荼,對農村產生著全方位的影響,本文要探討的是資本下鄉對鄉村治理的影響。2013年,筆者曾在《學術論壇》第七期發表了《構建我國農村政治內生態系統》一文[1],系統分析了影響我國鄉村治理的內在因素,對于外部因素限于篇幅并沒有展開分析。事實上,影響我國鄉村治理的外部因素也是十分復雜的,資本下鄉其中之一。
資本下鄉對鄉村治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簡論以下三點。
第一,強化了鄉村多元治理結構。我國鄉村治理結構是一個由單一治理逐步走向多元治理的過程。改革開改前在人民公社管理體制下,我國鄉村治理是一種政社合一的單一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最大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在國家手中,農村資源主要由政府配置,村集體與農戶缺乏自主權。雖然這種治理模式總體上保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但弊端也十分明顯,由于權力高度集中在國家,造成政社不分,村民對鄉村事務缺少應有的自主權,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農村社會化過程嚴重滯后,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發展。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統分結合的經營方式,順應了農村經濟分散與合作的趁勢[2]。與這種經濟體制相適應,國家開始向鄉村分權,人民公社管理體制被鄉政村治管理體制取代,鄉村單一治理結構開始朝多元治理對結構轉化,建構了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織織、民間社會組織等多個組織統一的鄉村基層公共權力組織體系,形成了多個良性互動的多元治理模式[3]。隨著農村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農村公民社會開始形成,農村社會化過程加快,農村社會日益活躍,新農村建設不斷向縱深開拓,農村社會發展進步日益顯著。
進入21世紀的農村,農村多元治理的內生態系統[3]由于資本下鄉得到進一步深化。資本下鄉不論是工業資本還是商業資本,都必須借助一定的組織形式,如資本型股份合作社、龍頭企業加農戶聯合組織,以及各種經濟聯合體等,而且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作為外來因素必須與農村本土因素相結合,互相融合,相互貫通,合作共贏,這就必然促使下鄉資本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來,以保證自己資金安全和更多利潤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外來資本與鄉村本土方存在利益的差異,為了實現己方利益的最大化,外來資本與鄉村本土方必然是一個不斷由沖突走向相互讓步,逐漸融合的過程,是一個推動多元治理不斷完善的過程。許多學者使用外來資本在農村“嵌入式”發展[4],雖然也是資本下鄉的路徑之一,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必須融入到鄉村多元治理體系之中,并強化鄉村多元治理結構。
第二,推動了鄉村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資本下鄉在強化鄉村多元治理的同時,也會推動鄉村治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高鄉治理的整體水平。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城市治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整體上遠遠高于鄉村,當下有些鄉村甚至還存在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治理,離科學與民主治理相距甚遠。下鄉資本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科學管理與民主管理是現代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不論是工業資本還是商業資本,在與鄉村本土組織結合的過程中都會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向聯合體輻射現代企業要素,提高聯合體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水平,從而有助于從整體上提高鄉村治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第三,促進了鄉村治理體系走向開放。資本下鄉作為一種外來因素與鄉村本土結合,必然會產生相互之間的利益博弈,從而擴展鄉村本土方視野,促使鄉村本土方睜開眼睛看外部世界。在與下鄉資本相互關系中,鄉村本土原生態治理體系被打破,必然形成對外開放的新的治理格局。
參考文獻:
[1] ?管華.構建我國農村政治內生態系統[J].學術論壇,2013,(7).
[2] ?管華.分散與合作趁勢下的農村經濟及其整合[J].農業經濟,2012,(11).
[3] ?胡振亞,任中平.論“鄉政村治”中鄉村關系的兩種極端走向及調適應[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 ?蔣永甫,應優優.外部資本嵌入式發展:資本下鄉的個案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