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 陳婷婷
據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多達2.5億,并且人口老齡化速度仍在加快,面對龐大的老年人口,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刻不容緩。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實地調研為基礎,提出目前中小城鎮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給出社會資金與財政資金相結合以完善社區養老的基礎設施等初步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及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在中小型城市及城鎮留下大量空巢老人。老年人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年齡較大的老年人群體更加需要受到照顧,因此近年來新型社區養老的模式被提出并實踐。雖然社區養老的模式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展順利,但在中小城鎮的普及情況并不樂觀。
二、社區老人養老的現狀
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模式仍然比較傳統,以安徽省滁州市實地調研為例發現,社區老人比例占較大比重,高達百分之四十左右,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的原因,還有很大一方面因素是社區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空巢老人。而在小城鎮,社區的基礎設施非常有限,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非常嚴峻。大部分老人獨自生活或者帶著孫子孫女生活,生活來源基本上只依靠微薄的養老金,生活水平極低,還有部分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被送到當地養老院生活,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剩下極少數老人是和子女同住,一起生活,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對來說較好一點。老人的基本物質生活問題都沒有被很好的解決,更難談得上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滿足了。
目前,當地政府也在盡最大努力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情況,社區對那些生活極其困難的老人會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呼吁社區的群眾主動幫助社區空巢老人。社區志愿者組織也會不定期去困難的老人家中打掃衛生,與老人談心交流,得知老人有特殊困難,整個社區一起想辦法解決。通過實地走訪社區部分老人可知,雖然留守老人生活困難,他們生活在社區中還是有一定幸福感的。
三、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
很多老人要么自己生活要么被送入養老機構,但是年齡稍高的老人生活難以正常自理,而且隨著一對老人中某一個先逝世,剩下的老人更難自己一個人生活,像這樣的老人在社區中有很多。通過調研敬老院、養老院等發現這里不少老人都是因為老伴去世而自己一個人無法生活,而子女由于在外地工作等原因也無法照顧,這些老人因此被送到養老機構,在養老機構這部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但事實上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離開居所長期住在養老機構中,在養老機構中雖然有很多老人一起居住,但相當一部分老人仍然覺得自己很孤獨并且表示非常想念子女。
就在社區進行養老的老人群體而言,目前雖然大多數社區已經具備基本職能與設施,但是對于老年人服務這塊還有很大改善空間,盡管已經具備基本的老年人活動中心,但是并沒有實質性的開展一些針對老年人關愛與交流的活動。調研發現老年人活動中心只有少數老人坐在里面,兩三個老人彼此之間偶爾聊聊天,甚至大部分時間老年人活動中心并沒有老人,形同虛設。根據社區負責人介紹,他們由于工作上其他事情很少會開展關愛老年人的具體專項活動,而且他們也沒有專門人員負責社區養老設施管理。社區老年醫療保健資源普遍匱乏,而當前昂貴的醫療費用,造成老年人有病不能醫、不敢醫。此外,社區還缺乏老年文化體育設施,留守老人很少有娛樂活動,精神生活得不到滿足,這對老年人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雖然目前社區中已經有一些基礎養老設施或者鍛煉設備,但是都比較簡陋且使用率不高,在規模及數量上也無法滿足社區老年人需求。這些現象不是某一個原因導致的,而是城鎮經濟水平落后、養老制度不完善、社區養老設施不規范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四、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退休收入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要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正在逐步完善的階段,而由于我國職工收入水平的參差不齊直接影響到職工日后退休金水平。退休金基本上是大多數老人僅有的生活來源,較低的收入無法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就更不用考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了。我國政府部門應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及退休金制度,盡量實現公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經濟來源。
(二)財政壓力較大,觀念認識不到位
養老行業相比于其他行業而言經濟利益不高,目前基本上依靠政府供給,地方財政資金壓力較大,單純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完全解決我國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雖然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是有關養老助老服務的政策規定并沒有正式出臺,直接造成社會重視度不高。社區養老是一種較新的養老模式,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較完善,但是很多中小城鎮地方政府沒有認識到開展社區養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造成目前社會中普遍社區養老觀念不強。
(三)政策法規不健全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社會大環境下中小城鎮地區物質基礎及經濟條件比較薄弱欠缺,目前扶貧與養老助老兩大任務使地方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在全員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將扶貧放在政府工作的重心位置,集中注意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忽略養老助老的任務。社區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目前還沒有正式出臺政策進行規范管理,基本上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造成社區養老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在一些大城市社區養老的服務效果較好,中小城鎮社區養老服務則明顯不規范。國家沒有明確的法律強制地方政府開展好相關養老助老的工作,對地方養老情況沒有形成固定的檢察制度。
(四)工作人員專業水平低
目前各社區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素質普遍不高,且沒有相關制度進行約束,提供的養老服務很難達到相應水平。據調研發現,原本數量就不多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定期開展相關培訓,這嚴重影響到社區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此外,養老助力志愿者隊伍普遍由青年學生組成,人員欠缺力量較弱且不穩定,難以讓大多數老人均享受到。
五、改善社區養老的對策建議
(一)社會資金與財政資金相結合,完善社區養老基礎設施
社區養老服務可以實現依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狀態、養老需求等就地養老,很好地保障了社區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及精神需求,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的模式對各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要求比較高,但是一旦實現將可以節省很多資源,養老院和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投入和負擔會大大下降。社區養老基礎設施是保障養老服務質量的基本硬性條件,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注入并完善分配使用制度,保證社區養老設施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應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可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與社會資本結合,采取多方資金相結合以解決社區養老資金問題,減輕財政資金壓力。社區本身也應該出臺相關制度規范本社區養老設施的使用,提高養老設施使用率,保證社區所有老人均享受到相關服務,將養老服務落到實處。
(二)規范工作人員結構
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體系應由多部門構成,不同部門分配不同的工作內容及責任,優化工作人員結構,提高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定期安排培訓,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為了進一步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質量,擴大服務團隊,可以從社會上招募志愿者,互相幫扶,實行志愿者入庫管理。避免社區養老服務的形式主義及單一化,提高服務的質量及多元化,在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其精神需求。
(三)建立健全社區養老監管機制
目前社區養老處于自由發展階段,沒有統一的制度規范進行管理導致服務效率低下,效果不佳。要想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就必須建立相應的評價獎懲機制來規范管理,對社區養老開展過程進行監管,可以考慮配套相應績效考核機制,將責任分擔到各個部門,提高服務效率。
社區養老模式的發展剛剛起步,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較順利,但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普及社區養老有諸多困難,資金問題是首要障礙,單純依靠財政資金供給會給地方政府帶來很大壓力,如何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養老項目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其次,政府應該出臺相關養老方面的政策進行規范,社區應該建立完善的機構體系將服務落實,多方合作才能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的質量,將其落實。(作者單位:1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2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