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仕璧
一、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承認和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認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是我國各民族和諧發展的前提,少數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斑斕色彩,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問題也最為突出。
其次,要保護好民族文化多樣性。漢民族作為中國的主族,漢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但是我們不能把漢文化當成中華文化的全部,忽視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比重,同樣也不能把本民族文化區別于中華文化,缺乏對中華文化認同,這樣以點概面都是不對的。
再次,要增強文化認同。中華民族是個龐大的民族體系,要讓各民族之間更好的融合發展,必須對不同的民族產生認同。文化認同是民族之間最深層次的認同,它可以促進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建設,增強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認識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認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首先,對于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以洶涌的氣勢迅速改變著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后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于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比如:傳統工藝制作的民族蠟染,在農村地區僅作為群眾自給自足的生活用品,民族的文化只停留在本民族內部需求之中。而經過市場的引入,通過設計師的再創造,民族蠟染就能成為民族元素融入到廣大的市場經濟中,以其獨特的形態呈現在世人眼前,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市場,滿足世界人民對美的需求,使傳統工藝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外界對蠟染工藝蘊含的民族文化藝術的認知,更有利于傳統工藝和民族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
其次,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言,多樣的民族文化,決定著我們在實施傳承和發展的同時,需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開發與利用、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后的關系。確保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深刻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看似屬于純然的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實則蘊涵著非常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在實施保護的工作方針和工作原則中要嚴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樣變味的所謂“保護”,成為違反規律的草率操作與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避免動機良好措施不當的“保護”,成為毀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我們需要從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認識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后幾種關系,在上述關系發生矛盾沖突的時候,都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在確保民族文化多樣性和諧共存的基礎上推動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例如:民族傳統刺繡是一項十分精美的民間技藝,曾經作為必需品點綴在人們的生活中,每一個民族的刺繡工藝和圖案都有明顯的民族特征;但是,隨著市場的需求,外來訂單在肯定民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同時弱化了民族傳統刺繡的文化內涵,刺繡的圖案、工藝在一定程度上簡單化和通俗化,造成民族傳統刺繡獨特性和文化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最后,認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將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提升到一個全民族的高度。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所以,我們只有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們所生存的民族,當全民族都對本民族文化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更好的去保護和發展其文化,歷史累積的文明才得以更好的延續。
總之,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文化的多樣性。(作者單位:貴州省榕江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