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劍
摘 要: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遺留下無數的文物寶藏。很多珍貴的文物都在博物館中陳列,博物館要加強保護和保管工作,讓文物更好地發揮出藝術價值、科研價值,讓人們在觀賞之余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作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需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做好文物保管與陳列工作。文章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概念進行概述,討論文物保管和陳列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如何加強文物保護意識,希望對博物館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文物保護意識;保管;陳列;強化;提升
文物的價值在于可通過相關的研究和分析探尋歷史,感悟我國燦爛文明,使人們正視歷史,繼往開來,建設美好的家園。然而在博物館的長期發展中,對文物的保管和陳列不夠重視,導致文物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部分文物基本沒有還原的可能。因此,文物日常保護管理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作為從事文物保管的工作人員,自身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結合先進技術加強對文物的管理,延長文物的收藏年限,讓后人見證我國文化的輝煌,更好地發揮出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1 文物保護意識的概念
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文物保護也形成了相關體系。文物保護主要是在法律的支持下對不同環境下的文物進行研究和保護。在保護文物的過程中,要保護文物的價值,進而合理地陳列和保管。從本質上講,文物是不同時期文明的體現,需要對文物保護加以重視,設立文物保護機構。當前常見的文物保護機構為博物館和各級文物保護部門,對文物保護的措施相對專業。但是在接觸文物的過程中,還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文物保護意識,確保文物的安全[1]。
2 文物保管和陳列存在的問題
文物出土后需要在特殊的環境下儲存,故陳列展示文物時需要保證陳列的環境,需要考慮到溫度、濕度、光照、輻射等因素。同時文物在展區和庫房轉移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進而存在較大的損耗風險。
2.1 文物本身蛻變難以被及時發現
文物存在時間較長,并且隨著收藏時間的增長,其結構機理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且這個變化過程通常是漫長的。在部分文物保護機構中,文物保護工作人員自身缺乏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導致文物悄然發生變化不能被及時地察覺。常見的問題包括書畫掉粉、畫卷的粘連。而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基本沒有恢復原狀的可能,這也是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十分關注的問題[2]。
2.2 文物保管的條件不達標
當前我國的大型博物館在文物保護上具備良好的科技支持。但是對于中小博物館來說,一方面由于館舍建筑面積有限,很多具有展覽價值的文物只能在庫房保管,庫房的保存條件也無法滿足文物的存放需求;另一方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沒有充分考慮到文物的存放條件,甚至將文物隨意堆積存放,在空氣環境下難免導致文物發生變化,影響文物價值。
2.3 特殊文物陳列不能提供保護措施
雖然當前的博物館都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以及加強機構新建,并且投入大量的資金,不斷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技術,極大地改善了文物的保管環境。但是在很多管理細節中依然存在很多的技術型問題,比如對館內溫度、濕度和照明等環境指標的控制不善,或者體積和重量較大的文物不能利用妥善的措施進行運輸。這說明文物展陳存在諸多漏洞,即便是保管人員付出再多的努力也達不到理想效果[3]。
2.4 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投入滯后
長期以來,對中小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科技使用依然不夠深入,專項技術的利用更是屈指可數。雖然規模較大的博物館已經吸納高端保護技術,但是中小博物館因為資金的短缺,文物保護效果不理想,在創新科技投入上依然滯后。同時,很多中小博物館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不能切實應用先進的保護手段,對于文物的修復更加無從談起,遠遠不能滿足館藏文物的系統化保護需求。
3 如何加強文物保護意識
3.1 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必要性的宣傳
時至今日,很多文物雖然可以在博物館見到,但是還有無數的文物等待人們揭開神秘的面紗。而對文物保護不利,即使文物價值再高也必然導致文物價值的降低。因此,作為文物館藏的工作人員,自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博物館和相關文物保護部門要加強思想宣傳,不論是文物陳列人員還是文物保護管理人員,都要珍視文物,珍視文物價值,保護全人類的寶貴遺產。在博物館加強對工作人員思想宣傳時,還需要加強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學習,讓文物陳列人員和文物保護管理人員深知文物在法律層面的受保護程度,這對博物館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都大有益處。此外,在加強思想宣傳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想觀念的提升,樹立責任使命觀,在工作中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選用科學陳列和運輸的方法,確保陳列環境安全。在對文物的日常管理中,要對發現的問題以電子文檔的形式迅速上報,并且提出合理建議。在建議采納后與專業的維修人員將培訓中學習的技能用于修復上,進而最大程度地規避文物受損[4]。
3.2 文物陳列和保管工作意識的提升
文物歷經歲月的洗禮,在時間的推移下會發生緩慢衰退,一旦出現物理和化學變化,要想恢復原貌難度較大。盡管當前我國大力主張文物主動性預控保護理念,但是很多文物保護機構缺乏“防患于未然”的覺悟,仍將文物搶救性保護當做管理方法。為根治這些問題,相關機構自身需轉變文物保護理念,進而使文物價值得到長久的保存。首先,在預防途徑上基層工作人員要積極響應上級要求,主動踐行各項新的保護方案,尤其是對一般文物腐蝕破損的問題,要高度重視。同時要合理利用技術手段,將對文物造成破壞的因素化解處理,進而遏制病害滋生。此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對已經受損的不同文物進行審視和級別的確定,并且緊急安排修復工作,以此來大大提升文物保護的實效性。其次,在預控手段上,各級博物館要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隨著博物館參觀人數的增多以及展出藏品的頻繁搬運,借助物聯網技術可以對文物的身份進行確定,進而為參觀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文物一旦出現轉移都會顯示在監控之下,進而確保文物的安全。同時,在必要時需布置實施環境指數超標干預管理方案,即在合理時間內,對不同種的文物進行資料和科學檢測計劃的編寫,讓每一件文物都有“身份證”。在文物的修復中,也會根據材質、工藝和病害機理不同采用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技術[5]。
3.3 向文物保管和陳列機構引進科學保護技術
首先,為了確保文物的陳列環境,需要引進環境監測手段。這樣可以對展館以及倉庫的空氣環境實時監測,進而結合布局為每一件展品分配最佳位置,或者根據每件文物材質的不同進行環境調試。以內蒙古地區的博物館為例,當地夏季常處于高溫高濕的環境,此階段自然環境下的文物容易發生銹蝕、生蟲、脫彩等問題。所以需要利用相關技術進行文物的防高溫和環境防潮工作,進而對濕度以及溫度、空氣污染物等指標進行監控。其次,保管和陳列工作人員需要對文物環境加強技術研究,通過先進的技術對當下影響文物的各項因素進行監管。比如金屬類文物和青銅器可以在相對干燥的環境下保存;而布料和紙質文物則更需要溫濕度適當調節,避免出現蟲害。最后,在展覽和視覺藝術效果籌劃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文物保護理念和相關要求,讓文物保護理念貫穿始終,從整體布局到文物的種類逐一排查,既要滿足觀賞要求,又可以對文物進行保護,提供合理的存放環境。具體的范圍包括溫濕監測設計、通風系統設計、光照和音效的設計[6]。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高度重視文物保護的今天,文物的陳列和管理更加需要引起重視。作為一名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積極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提前做好相關的防治措施。而博物館也要借助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強管理,這樣我們的文物才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嚴間開.提升紀念館文物在陳列和保管中的保護意識[J].文物世界,2015(4).
[2]蔡媛媛.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4).
[3]張煥玲.文物保護意識在保管和陳列中的強化與提升[J].文教資料,2018.
[4]洛桑珠扎.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J].讀天下,2016(18).
[5]宋相鳳.提升紀念館文物在陳列和保管中的保護意識[J].祖國,2017(15).
[6]崔玉洲,呂曉萌.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