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崇楠
摘要:現代漢語是字句句法—語義關系比較復雜。本文對是字句事件鏈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并且探索了是字句中的事件鏈關系,從而對現代漢語是字句中結構形式上對其語義內容進行準確的理解。
關鍵詞:是字句 事件鏈 事件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074-02
一、語言學中事件鏈研究進展
語言學中,結合事件結構理論,事件鏈多用于建模,對詞匯、句法進行分析。用在詞匯的分析上,如受Talmy(2000)事件鏈理論的啟發,左思民(2015)所研究動詞的鏈相模型,把動詞所含的各動相之間的關系看作概括反映了事件鏈的諸環節關系。用在解決篇章的問題,張明堯(2013)、陳禹(2014)、王蓉(2015)、付小茗(2015)、蒲梅(2017)都從不同的角度把事件鏈與篇章結合,目的都在于明確篇章的信息,處理篇章銜接等。用在句法的分析上,張和友、鄧思穎(2010)、屠愛萍(2014)對是字句進行分析,都指出了事件鏈關系。
二、是字句事件鏈研究情況
是字句實屬漢語高頻句,對其研究更是既早又多。本文所涉及的是字句是指是前后成分為事件關系的是字句。而這種事件關系就是事件鏈。通過對大量語料進行篩選甄別,針對是字句中事件鏈進行分析歸納,從而總結出事件鏈的基本類型。是字句中事件鏈的研究是是字句研究的一部分。在是字句的早期研究中,含有事件鏈的是字句往往通過例句來出現。呂叔湘、朱德熙等所舉出的事件類例句中,明確表示此為因果、解釋等關系。劉雪春(2004)從等同范疇的語義認知角度分析顯示出具有同一關系。在事件結構理論運用在是字句研究后,其句中事件鏈類型明確提出。張和友、鄧思穎(2010)指出事件間具有因果關系。屠愛萍(2014)分析了是字句的前后成分,總結出當前后成分均為事件元時,明確其為事件鏈關系。由此可以看出,自事件結構理論運用在是字句的研究后,其句的事件鏈類型才被明確指出。據此,以事件結構理論與是研究相結合為界,對是字句的事件鏈研究進行分述。這兩部分分別稱為前期的事件鏈和后期的事件鏈。
(一)前期的事件鏈
這一時期,含有事件鏈的是字句作為例子分布在是字句的研究成果里。
(1)事件鏈為解釋關系。在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就有提到是作為動詞,可以表示多種關系。在形式為“主+是+動/形/小句”的是字句中,有例句“李大夫看這種病~看一個好一個”,這里的是就起到作出解釋的作用。其前后成分為解釋關系。又有“他犯錯誤~[因為]平時太驕傲了”,其前后成分為因果關系。朱德熙在《語法講義》里就關注是字句中主語和賓語的關系問題。劉月華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按主語和賓語的關系把是字句分為九類,其中第三類為是用于說明、解釋原因等。其例句:①我來中國是學習漢語,不是旅游。②你不去旅行是身體頂不下來吧?③他學習好是由于他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張禮勛(1988)對是字句分類,例子: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是表示對事物的說明解釋。張斌的《現代漢語描寫語法》中根據是語義類型將是字句分為六類。第五類有例句:①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搞好學習。②大家這次嚴肅地批評你是對你的愛護。前后成分所表示的語義關系為說明和解釋。這些句中前后成分均為事件元。這些例句,是前后成分都為事件,它們間的關系正是因果關系。
(2)事件鏈為目的、條件關系。徐建華(1991)根據主語與賓語的關系對是字句進行分類。認為其中一種關系為行為目的關系。其句中主語是主謂詞組,表示行為。賓語一般以“為了”為介詞的介詞短語,表示行為的目的。例如:我來這里是為了向大家學習。(我是為了向大家學習來這里。)賀建國(1990)也把事件性是字句子事件間的關系歸為條件。如:錢先生的來訪是件極稀奇的事。(老舍)張李勛(1988)對是字句分類,例子:現在努力學習是將來更好的工作。指出是表示對事物的目的。是前可加“為了”,是后可加“為的”等詞。
(3)事件鏈為屬于關系。藺磺(1985)從形式上歸納賓主同型的是字句,把這些事件性是字句,如:桃花時節是萬物生長的時節。/總結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結構上,主賓都帶定語,語義上,賓語表示主語的歸類。定語利用自己的限制性特征為中心詞分類。這樣,去掉定語,句子就不能成立。定語就成為不可缺少的成分。徐建華(1991)把例如“長跑是很好的健身運動”這類是字句歸為種屬關系。認為“主語表示的概念在外延上小于賓語,是構成賓語類的成素”。
總之,這些對是字句的分析從句法到語義、語用,運用多元理論進行了分析。事件鏈是通過許多事件性例子展現出來。換句話可以說,事件性是字句中事件鏈是一直存在的。
(二)后期的事件鏈
這一時期,基于事件結構理論,從多個角度對是字句進行分析,事件鏈一詞不僅被提出,而且呈現出清楚的事件鏈類型。張和友、鄧思穎(2010)從空語類的角度對是字句進行分析,指出當是前后成分都為事件性名詞短語或小句。是連接的兩個事件之間最易建立因果關系。例子: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的大蕭條。(NP是NP)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是歐洲的大蕭條。
②那場大火是電線跑了電。(NP是S)
那場大火,原因是電線跑了電。
③上周那次龍卷風是氣象局預報有偏誤。
上周那次龍卷風,情況/原因是氣象局預報有偏誤。
屠愛萍(2013)基于事件結構理論,以組形、釋義和傳息三個角度,從判斷性事件入手,對是字句進行觀察分析。提出“當是的前后成分均為事件元時,判斷的對象為類復句的事件鏈關系”。如例句:上周那次龍卷風是氣象局預報的偏誤。/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陷入災難。(張,鄧,2010)/小張沒來上課是父親病了。(張,鄧,2010)/自行車倒了是球砸中了它。(張,鄧,2010)兩個子事件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復句之間的關系,相當于一個事件鏈,我們稱之為“類復句的事件鏈關系”。并分析了是字前成分和后成分的句式,指出前后成分“一般均為AP、VP、S等表示事件的謂詞性成分,但是也有可能是具有事件性的名詞性成分(即,事件名詞),表示事件的意義”。總之,這一時期的是字句研究是與事件結構理論緊密結合的,并且根據事件結構的特點對是字句進行分析,試圖用事件結構更好地解釋是字句。
綜上所述,是字句前后成分在早期的研究中,前輩們寫出了語義關系,但是沒有結合事件結構理論。在隨后的研究中如張斌、張和友和鄧思穎(2010)等,把是字句前后成分作為事件元,意識到是字句中含有“事件”,但并沒有對其中的事件鏈進行分析。屠愛萍(2013)確定了前后成分間子事件關系為事件鏈關系,其研究中,明確了事件以及事件之間的事件鏈關系,但主要是從結構上分析事件鏈的類型,沒有對事件鏈的語義類型進行系統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屠愛萍.現代漢語判斷性事件的句法語義分析[D].武漢大學,2013.
[2]張斌.現代漢語描寫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M].Boston:MITPress,200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