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元梅
摘要:隨著人們對語言社會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文化語境對語言翻譯的影響不斷擴大。文化語境從詞匯選擇、句型選擇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都會對語言翻譯產生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對文化語境進行分析,根據文化語境找到最良好的翻譯方式,從而準確體現源語言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語境 文化語境 語言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077-02
一、語境與翻譯
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最開始提出了“語境”的概念,他在和土著人一起生活并學習他們的語言的時候發現,只有結合使用語言時所處的環境才能正確理解土著人說話的意思。他提出:“語言基本上植根于說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社會生活和習俗,不參照這些廣泛的語境便難以正確理解語言。”隨著語言研究的不斷發展,國內外諸多學者對語境進行了研究,隨后弗斯(Firth)將語境納入語言學觀點,語境正式進入了語言學研究的領域。
隨著交流的深入,翻譯在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翻譯結果不僅包含原文語境,還包含了譯者所處的文化語境。另外,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語言的交際功能,不僅要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還要符合目標語言的語言表達特點和習慣。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體現、傳播著文化。不同的語言體現了不同的文化,每一個語言社團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他們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都會受到自身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因此,在語言翻譯過程中,文化也得以傳播。翻譯不能脫離語言的文化語境,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交流。翻譯過程不僅是在轉換不同的語言,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翻譯中,只有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且明白句子產生時的文化背景,才能夠清楚準確地將原語轉化為譯語。文化語境對翻譯中詞匯的選擇、句型的選擇以及表現手法的選擇都產生了影響。
二、文化語境影響翻譯中詞匯的選擇
相同的詞在不同的句子中會被翻譯成不同的意思,要讓詞在句子中體現最準確的意思,就必須考慮詞所處的情景語境及本語言的文化語境。不同民族對同一文化形象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翻譯不能是簡單地進行文本交換。這樣的例子在英漢翻譯中的顏色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blue這個英語詞匯我們常用的意思是“藍色”,如:“blue sky(藍色的天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能聽到“I feel blue.”或者“blue blood”的說法。如果把“blue”翻譯為“藍色的”就會讓人一頭霧水,而當我們了解了西方文化以后會知道,第一個blue應翻譯為“沮喪”。“blue blood”譯為“貴族血統”。古代西方人認為貴族的血是藍色的,所以“blue blood”表示“貴族血統”。同樣的,“blue jokes”翻譯為中文是“黃色笑話”的意思。
此外,中國人認為白色代表悲傷、不吉利,如“白事”“白色恐怖”。但是西方認為白色代表著純潔、光明,因此,婚禮上新娘要穿著白色的婚紗,天使戴著白色的翅膀;“a white day”是“吉日”的意思,“white lie”則是“善意的謊言”。
可見,脫離文化語境的詞語是沒有意義的,不同的文化會選擇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因此,在翻譯相關作品時,譯者不能只翻譯對等詞語,而必須考慮不同文化語境的內涵,準確表達原語含義。
三、文化語境影響翻譯中句型的選擇
文化語境也同樣會影響翻譯中的句型選擇。一種語言中句式的選擇受到語音、語體、語境等的制約。文化體現著社會群體的思維表達方式,而表達方式又影響著句式的選擇。因此,文化語境必然影響翻譯中的句型的選擇。
如果在一個句子中存在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漢語的句子習慣突出已知信息,而英語的句子習慣突出未知信息。以特殊疑問句為例:
(1)What did you see? (你看見什么了?)
(2)Where are you from? (你來自哪里?)
上例中,英語會先提出詢問未知信息的疑問詞,再提出已知信息,而漢語卻會先提出表示已知的信息,再提出疑問(以“who”開頭的特殊疑問句除外)。
句型的選擇差異還體現在敘述方式的不同上,漢語的順序一般是從大到小,從一般到特殊;但是在英語中,順序一般是從小到大,從特殊到一般;這個特點體現在時間、地點、稱謂等領域。例如:
(1)2:00p.m. Monday, 4 December, 2017. (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下午2點。)
(2)#16, South Section, First Ring Road, Chengdu, Sichuan. (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16號。)
在上面兩個句子中,中英文表達時間地點的句型恰恰相反。這些句型選擇的差別實際上反映出漢英兩種思維方式之別,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整體把握,強調群體觀念;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小到大,強調自我意識。
綜上所述,當我們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必然要考慮文化語境的因素,選擇最合適的句式,而不是簡單的直譯,讓讀者看得很別扭。
四、文化語境影響翻譯中的表現手法
不同文化群體有著其獨特的表現手法,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到表現手法的差異性問題,否則就會阻礙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
第一,文化語境對翻譯中的表現手法的影響會體現在一些俗語和諺語的翻譯上。例如:在英語中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的諺語,如果我們翻譯為“有決心就有辦法”聽起來比較別扭,如果選擇漢語里“有志者事竟成”的諺語,這樣的翻譯不僅準確表達了原意,還非常契合中國人的文化知識。再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直譯為“沒有火就沒有煙”,但是翻譯為“無風不起浪”的意思就和漢語的文化更為貼切。不同民族的諺語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點,因而在把英語諺語翻譯成漢語時,必須多注意字面意思以外的內涵意義,才能使翻譯諷喻得當,又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第二,文化語境對翻譯中表現手法的影響還會體現在一些隱喻的表達上。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樣的客觀事物可以引申為不同的意義,因此,這些事物就會具有隱喻意義。例如,我們把“飯碗”當作一個比較重要的生活用具,在漢語中飯碗就有了更深的含義,如“鐵飯碗、搶飯碗”等短語。但是,在英語中,雖然也有“bowl(碗)”這個詞語,但是卻沒有漢語里所含有的隱喻意思,翻譯為“iron bowl”就會讓讀者茫然。漢語里“飯碗”經常被比喻為“工作”,所以翻譯的時候將“飯碗”翻譯為“job”,就可以清晰地表達意思。因此,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隱喻,而目標語言中又沒有類似的表達,不妨將原語言的直接含義翻譯出來,簡單直觀。
在中西文化中,很多動物也帶有隱喻的含義,人們如果不了解這些動物背后所指的文化內涵,就不能準確傳達意思,甚至會產生文化沖突。例如,牛和馬這兩種動物,在中國,農業耕作主要靠牛,老黃牛是吃苦耐勞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國家卻主要靠馬勞作,漢語的“力大如牛”在英語中是“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馬)”;漢語的“吹牛”在英語卻是“talk horse(吹馬)”,翻譯時需將兩種動物對換。
綜上,我們為了翻譯出更好的作品,不僅要考慮語言自身的情境語境,也要考慮文化語境的影響因素。在翻譯實踐中依據文化語境的不同,超越原文詞匯的制約,挖掘其內涵意義,用地道的翻譯語言再現原文的語言文化內涵,實現語言的有效轉換和跨文化、跨語符的信息傳播功能。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陳友良,申連云.當代翻譯研究的后現代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44-46.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