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芬
摘要: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給人類思想帶來前所未有的更迭解放。而作為對社會具有極強適應力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如此動態的環境下,思維也就變得高度活泛,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得標新立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在高校教學結構處于第一線的輔導員的工作難度。在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習工作正常開展的過程中,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言語溝通十分必要。且溝通過程中,語言技巧的運用得當,將直接關系談話的質量,也間接影響了整個大學管理能力的高低。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掌握溝通語言技巧不僅是工作職責所在,更是一種心理本能驅使。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大學生 溝通 語言技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116-02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起著調節社會情感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背景觀照下,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語言溝通就變得異常重要。在這項思想政治工作上,高校也的確取得了些許成就,主要表現為溝通意識逐漸增強,溝通的形式趨于多元化。但是,語言是一門復雜的藝術。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將語言學歸為一種符號體系。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組成。能指指單詞的詞形或詞音,所指指單詞表達的對象和意義。例如,作為語言符號的“桌子”這個詞是能指,作為具體事物的桌子是“桌子”這個語言符號的所指,同時也是這個語言符號的意義。因此,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就是一個意義的生成過程,意義的產生環境、產生方式以及意義的不同解讀方式呈現出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如何輸出語言(即適當使用語言技巧并且正確使用語言技巧)成為解網的突破口。
一、語言技巧在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之間運用的必要性
(1)輔導員自身身份的復雜性。高校輔導員的身份定位絕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特征的綜合復雜體。其一,輔導員首要的身份認知是學生工作的行政管理者,對任何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都要進行細致入微的安排和布署。大到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小到大學生的飲食起居。輔導員都有職責去管理。因此,有“家長”的美稱,也有“保姆”之謔稱。其二,當今的高校輔導員大多是受過高等知識教育的精英人才,除了首要的行政工作外,部分輔導員可能還有一個高校教師的身份,承擔大學生的課程教學工作。其三,大學教育同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教育過程的離散化和去核心化。大學沒有了以往教育過程中的班級凝聚感和群體認同感。流變的環境中大學生容易失去訴諸情感的核心歸宿,就會生出離散感和孤獨感。而此時輔導員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也只有輔導員,才能成為學生傾訴情感,表達自己內心需求的合理化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輔導員充當著大學生的知心朋友。
在多重身份的互換中,輔導員很難明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的模糊性成為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的一大障礙,多樣的身份背后連線的是不同的語言內容,而語言內容的完美表達取決于語言技巧運用的得心應手。
(2)現有溝通現狀的復雜性。盡管近年來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現狀有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從比例上來說,在大部分高校中,一個輔導員直接對接的學生人數可能是一個班級甚至是整個年級的學生數量。面對如此龐大的需關照人群,輔導員常常因不能面面俱到而顯得力不從心。經常與輔導員接觸的人群可能固定在學生干部群體之內,多數學生與輔導員的言語交流可能處于大面積空白狀態。其次,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除了面對面的語言交流之外,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各類社交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但是缺乏了近距離交談的即時反饋和言語親切感,這種類型的溝通效果可能會呈現信息的接收錯誤化和情感的冰冷化。最后,即使身處在面對面的相處語境中,輔導員也可能因各種因素的牽絆導致溝通效果的不理想。如多用否定化和強調式的詞語——“不行”“不可以”“你必須”等,或全程與學生無眼神交流,只是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機械化的回復。在這些情況下,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鴻溝就會越拉越大。
二、語言技巧在輔導員與高校學生溝通中的運用途徑
(1)對語言內容修飾化處理。作為知識分子,普遍大學生都具有面子薄、自尊心強的心理。這就要求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談中講究語言的可接受性。盡量不要采用過度直接化的言語。在溝通過程中,適當的幽默不僅能調節緊張的氣氛,還能很大程度地拉近學生對輔導員的親近感,使談話變得更加高效。另外,在言語上應該盡量避免太“尖銳”的詞匯。盡可能使用委婉性詞語、能愿動詞來進行修飾,使話語能更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有益于輔導員的意見被大學生充分吸納接受。
(2)使語言內涵更具說服力。加里寧說:“為了在應有的方向上影響學生,就必須有相當的才干;但是還不僅如此,為了要善于自覺地在一定方向上影響學生,這就要教師本身是個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并且我老實說,甚至是個才識很高的人。”社會形勢的復雜化導致了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在面臨學生所處的不同困境時,輔導員要給出切合實際情況的合理化意見。這就要求輔導員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儲備,不僅是自身工作方面的行家,也應該是精通各方的雜家。能從心理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歷史學等多維度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對癥下藥,知識的權威性也能使輔導員的語言更具說服力,學生從心理上對其也具有更高的認可度。
(3)對非語言動作予以重視。在溝通過程中,語言的內容和質量固然重要,但語言的表達形式——一些非語言性的因素同樣值得重視。眼神的交流是必要的,這是禮貌與尊重的表現,也體現了說話者和傾聽者對談話的重視程度。另外,適宜的肢體動作也是必需的,在學生情緒激動時,在允許的情況下,輔導員合理地輕撫其肩膀,會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撫慰。微笑也是注入情感的一個有力武器,對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強化溝通效果十分有利。
三、使輔導員與大學生語言技巧溝通效果呈現最優化狀態
(1)互動性活動有意識增加。要在與不同學生的溝通時給予針對性的意見。輔導員必須對各個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適當增強輔導員與學生的互動性活動是實現這一愿景的途徑之一,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個性特點,并思忖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應采用何種語言技巧,進行針對性的有的放矢。語言技巧的細分化處理,是溝通的理想狀態所在。
(2)反饋機制適時建立。在大學教學體系中,任課老師教學質量反饋系統比較完善。反饋機制的建立,以自下而上的角度,給予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權。也能對學校各個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很好的評估和測量,以便于在之后的教學計劃中優化課程體系的安排。反觀于此,是否也可建立一個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情況的反饋渠道,對溝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方法收集和反思,以便于輔導員認清自身優勢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結構化缺失彌補。
四、結語
在這個紛雜繁蕪、人情漸冷的年代,重拾溝通的熱情,重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變得尤為重要。在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組合群體中,溝通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精心的、有選擇的語言表達。具體指向就是語言技巧的使用。這是一個長久歷練的過程,也是做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李彥肖,李巧.高校輔導員如何與95后大學生有效溝通[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220.
[2]李正楠.淺析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有效溝通策略[J].高教學刊,2017(1):125-126.
[3]林辰.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0):21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