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都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深入推進示范合作社建設,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可見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筆者對焦作市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成效
(一)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成效
近年來,焦作市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截至2018年,全市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558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0家、省級示范社29家、市級示范社176家;成員貨幣出資額26.8億元,以貨幣出資成員46252戶、土地經營權折價出資3737戶、其他資本出資59戶;入社成員12.43萬戶,普通農戶7559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50戶、專業大戶及家庭農場成員戶4136個、企業及其他成員戶1144戶;5589個合作社中,種植業3129個、林業432個、畜牧業1282個、漁業37個、服務業570個、其他29個;土地股份合作社105個;輻射帶動農戶40.5萬戶;2018年,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12.8億元,統一購買投入品6.06億元;擁有注冊商標合作社300個、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71個、創辦實體54個、開展電子商務18個、開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6個。焦作市農民合作社獲河南省知名品牌5個,占全市農產品知名品牌的38.4%。
近年來,焦作市農民合作社為成員統一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價值累計達25億元,為成員降低生產成本1.9億元;統一銷售各類農產品30億元,為成員增加收入2.7億元;成員戶收入比非成員戶收入高出22%以上。涌現出了以河南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孟州市黃河蔬菜專業合作社、示范區共利種植合作社、武陟縣豫北黃河鵝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一批管理規范、產品質量優、帶動農民增收顯著、產業帶貧明顯、在全國全省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典型,發揮了合作社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的重要作用,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統一農產品規格、提高農產品質量、開展農產品加工儲藏、開拓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家庭農場發展現狀、成效
截至2018年,焦作市經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891家,焦作市農業農村局認定市級示范家庭農場52家,經推薦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3家。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20.49萬畝,戶均經營面積234畝,是一般農戶經營規模的50多倍。家庭農場流轉土地14.47萬畝,占全市土地流轉面積的11.6%。全市891個家庭農場中,種植業794個、畜牧業25個、種養結合11個、其他61個;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總值1.18億元,其中銷售100萬元以上45個;擁有注冊商標11個,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6個;家庭農場戶均純收入13.3萬元。家庭農場經營逐步規范,經營效益逐步提升,涌現出修武縣綠棵家庭農場、金豐家庭農場、博愛縣瑞輝家庭農場、楊天琪家庭農場等一批先進典型。家庭農場作為新興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升級版的家庭經營單位,正成為焦作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經驗啟示
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促進了焦作市農村繁榮發展,涌現出以河南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典型,以博愛縣春冠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典型,以博愛縣富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循環農業典型,以溫縣裕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小麥種子繁育典型,以武陟縣豫北黃河鵝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規模養殖典型,以溫縣岳村鄉紅峰懷藥合作社為代表的特色種植業典型。家庭農場在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中,在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方面作用明顯,涌現出以金豐家庭農場、瑞輝家庭農場為代表的糧食規模種植典型,以綠棵家庭農場、三源家庭農場為代表的特色種植典型,以依依家庭農場為代表的休閑觀光農業典型。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經驗對焦作市現代農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
通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濟活動,一是推動了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將農戶的承包田承租過來,集中轉包給合作社成員,開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25萬畝。其中,以合作社為載體推動土地流轉20萬余畝,占總流轉面積的16%。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共流轉土地34.47萬畝,占全市土地流轉面積的27.5%,是規模經營的主力軍。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特色產業快速發展,以農民合作社牽頭的“一村一品”專業村30個,發展形成了一批蔬菜、水果、食用菌、四大懷藥、肉雞、生豬、花卉苗木等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種養帶。二是推動了農業品牌化發展。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在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創建農產品品牌,擴大了市場份額。三是推動了農業標準化發展。合作社將全體成員集中起來,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商標注冊,有效克服了農戶分散經營無法對農產品生產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的弊端,提高了農產品的標準化作業水平,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二)促進了農民收入增加
通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濟活動,一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合作社集合全體成員的生產需求,形成規模采購和批量供給,通過集中購買生產資料,節約了交易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合作社成員的收入高出一般農戶22%以上;家庭農場多數有自己的晾曬、貯藏、烘干設備,生產手段比一般農戶先進,全市家庭農場戶均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二是提高了銷售價格。合作社集合全體成員的產品,形成批量供給,提高了市場談判地位,有利于提高銷售價格。同時,與批量需求方直接進行產品交易,減少了產銷環節和中間商盤剝,削減了銷地與產地的價格差距。三是拉長了產業鏈條。合作社集中成員資金,開展精深加工,既避免了產品集中上市價格低的問題,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四是獲得了二次返利。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經營,年終依法進行股金分紅,獲得二次返利。
(三)促進了農民素質提高
一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質。合作社聘請專家,對成員就標準化種養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面開展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素質和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家庭農場主多數是各級農業部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對象,整體素質高于一般農戶。二是提高了民主管理意識。合作社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組建,成員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則,對合作社重大事項實行民主參與和集體決策,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成員專注于發展生產,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變農戶個人闖市場為組織起來集體闖市場,逐步在廣大農民中培養和強化了集體觀念,提高了農民參與民主管理和進行互助合作的能力。三是強化了市場契約觀念。農民合作社在團結帶領農民闖市場的過程中,使農民的品牌觀念、信用意識不斷增強,更加注重按照契約和合同組織生產銷售;農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后,通過章程和各種制度的約束以及接受培訓教育,增強了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四是優化了鄉風習俗。經過農民合作社的長期合作教育和有效管理,在廣大農民當中,愛國愛社、敬老愛幼、科技致富、扶貧幫困已經蔚然成風,對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轉變鄉風民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培養了互助合作精神,普及了現代管理制度
合作社是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合作社的管理層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組建,具體運作中成員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則,對合作社重大事項實行民主參與和集體決策;成員專注于發展生產,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變農戶個人闖市場為組織起來集體闖市場,逐步培養和強化了民主、互助合作的觀念,體現了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為農村治理體系現代化闖出了新路。
家庭農場在農戶家庭經營基礎地位不改變的基礎上實現了規模經營,解決了目前小農戶粗放經營對土地資源浪費的弊端,實現了農民不出門依靠土地致富的效果,家庭農場主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典型代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橋梁和紐帶,將成為焦作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焦作市的農民合作社經歷了14年發展,存在數量大、規模小、發展不平衡,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大多數合作社沒有開展業務,空殼社、僵尸社現象大量存在,在管理體系、指導體系、合作社內部運營等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民合作社業務主管部門不明確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及有關組織,依照本法規定,依據各自職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指導、扶持和服務”。由于法律對合作社的業務主管部門沒有完全明確,現實工作中出現多頭管理、按行業各自管理現象。各行業除農業部門外多數部門缺乏合作社管理的知識和專門人才,對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不利。農業部門內由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具體負責,但目前農經管理部門特別是縣鄉農經機構不健全,承擔的工作任務重、內容多,對農民合作社的管理不到位,規范化建設嚴重滯后,導致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社徒有虛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示范社的評定標準與現實脫節
一些現實中非常優秀的農民合作社,按照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標準卻無法達到。各級示范社的評定標準死板,與實際嚴重脫節。示范社優秀帶頭人短缺,多數合作社發展后勁不足,可持續發展困難。
(三)扶持政策不完善
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要出臺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具體政策,目前除國家稅務部門出臺有政策外,金融部門的具體支持政策還沒有明確,致使合作社發展瓶頸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沒能很好解決。
(四)管理隊伍與合作社發展要求不適應
目前全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基本是由各級農經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承擔,由于農經管理部門日常工作還要承擔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繁重的任務,不能保證對農民合作社的及時管理。
(五)家庭農場示范體系不健全
目前,家庭農場的概念農業農村部沒有明確的定義,也沒有開展國家級示范家庭農場評選,家庭農場示范體系尚不健全。
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明確業務主管部門,建立健全輔導員隊伍
學習借鑒北京市的做法,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在縣級成立農民合作社的專門指導管理機構,加強農民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規范化建設,避免多頭管理、誰也管不好的現象。特別是要盡快完成機構改革,明確合作社的主管部門,市縣兩級建立農民合作社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盡快完成對農民合作社的清理工作,純潔農民合作社隊伍。
(二)實時修改各級示范社標準
各級示范社的評定標準要與時俱進,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額比例分配的原則要靈活掌握。凡是通過統一投入品供應,減少成員生產環節成本;統一加工、包裝銷售成員的產品,增加成員產品銷售收入;通過統一技術服務,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民對高質量農產品消費的需要;實現民主管理,嚴格按照成員大會通過的章程管理的合作社都應該肯定,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就可命名為示范合作社。因此,各級示范社的標準及評定辦法要與時俱進、適當修改,標準根據國情、省情、市情、縣情確定。尤其國家級示范社的標準要綜合考慮合作社類型的廣泛性,盡量做到全覆蓋,操作性要強。
(三)出臺鼓勵大學生到合作社就業政策
鑒于農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的現狀,建議出臺鼓勵大學生到農民合作社就業的具體辦法,確保大學生在農民合作社安心工作,指導帶動一批規范管理的合作社示范典型。
(四)完善家庭農場示范體系
建議國家層面評選國家級示范家庭農場,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鼓勵家庭農場特別是從事糧食種植的示范家庭農場發展。
(五)啟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培育計劃
政府應設立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項資金,樹立一批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先進典型,重點扶持其發展壯大,使其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六)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隊伍建設
建議結合目前正在進行的機構改革,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焦作市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充實縣鄉農村經營管理人員,確保經營管理工作事有人干、責有人負,確保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這兩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快速發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率先實現焦作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走在全省第一方陣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焦作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