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自從事手風琴教學工作以來,本著教演并舉的教學模式,把對爵士樂手風琴作品的理解融入自身的演奏與教學中,取得了尚佳的效果。本文以Victor Vlasov的作品《Steps》為例,從作品本身出發在各個方面體現筆者對于手風琴爵士樂作品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手風琴;爵士;低音;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當今國內手風琴教學提倡多元化發展,當代便捷的交通以及發達的網絡資源,便于獲得國外手風琴音樂資訊,引進國外教學新思路,有助于研究完整的手風琴教學體系。在教學上可以“走出去”,可以利用教學之外的時間去參加短期培訓交流學習或者組織學生參加國外大師班以及國際手風琴賽事,還能通過單位申請教師深造以及學者訪問;更可以“請進來”,組織兩校交流活動促進共同發展,邀請國際知名大師來校開辦音樂會、大師班和講座等。及時了解國外手風琴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優秀的作品、教學新理念、樂器的改良,作為一線教師教學知彼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面對不同的學生以及教學上面臨的問題才能更有把握判斷準確并予以糾正。
現如今,世界音樂種類繁多,各國文化滲透現象早已屢見不鮮,流行音樂在時代和人文的共同催生下迅速繁衍開來,黑人布魯斯音樂受非洲和美洲文化的共同影響下產生了,布魯斯結合歐洲音樂創作形成了拉格泰姆,而后他們又促成了爵士樂、搖滾樂、索爾音樂、鄉村音樂的誕生。拉丁音樂曼波與爵士樂的融合產生了Bossa Nova音樂風格,皮亞佐拉把古典音樂與拉丁音樂探戈融合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新探戈音樂。流行音樂體現出了傳播性、廣泛性和互通性,當爵士樂蔓延到俄羅斯的時候,搖擺樂在俄羅斯盛行開來,影響了當時那一代人的音樂創作,其中俄羅斯手風琴演奏家維克托·彼得洛維奇·伏拉索夫(Vlasov Victor Petrovich)將Bossa nova、Bebop等音樂風格融入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創作了許多首經典的爵士風格作品,如《爵士低音》《Steps》《Bossa Nova》《I Like This Rhythm》。而《Steps》作為爵士樂作品中必學之作,筆者通過總結自身的演奏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教學做出了調整,除了以上的知識內容鋪墊,還需要學生提前了解爵士樂音樂的風格特點。例如這首《Steps》,在教學中體現出以下幾點筆者對作品的理解。
一、節奏
之所以讓學生提前了解爵士樂的音樂風格特點,是為了便于學習Swing風格的三連音演奏。作品中并沒有標明演奏風格,大多人都是遵循樂譜的節奏演奏,結果就是爵士的味道被掩蓋掉,以下是筆者對于演奏中的節奏部分做出的調整:
附點節奏。樂譜中有大量的附點節奏型,通常一拍里出現的附點節奏往往第一個音占據一拍時值的3/4,第二個音占據后1/4,演奏效果過于棱角分明、刻板生硬,并不體現輕松愉悅的腳步聲。在這里筆者會選擇將附點節奏改為接近三連音演奏的搖擺節奏(搖擺節奏在記譜上最接近的表述是三連音節奏,實則并不能完全準確地描述搖擺節奏),第一個音占一拍的2/3,后一個音占1/3。以此化解附點音符的節奏重音,讓旋律聽覺上感覺更愜意。
裝飾音。通常演奏裝飾音都是一帶而過,重音都是在被裝飾的音上,這首作品中筆者也稍作改變,將前綴的裝飾音演奏時值略微延長,而后面正拍的音出現得應比預計延遲些,讓聽眾產生期待感。
切分音。關于切分音的演奏,建議可以多聽聽拉格泰姆風格的音樂,拉格泰姆音樂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切分音來改變律動,形成重音后移的演奏效果。故在手風琴演奏中表現如下:第一個音作為起跳板,將第二個音拋擲高處稍作停留后,第三個音輕輕落下并伴有延遲出現。
自由節奏。旋律展開至第三段落時,筆者認為這里的節奏可以相對自由些,主要這里模仿了爵士音樂中的即興演奏,節奏復雜多變,旋律慵懶隨性。對于這樣需要自由處理的節奏還有很多,比如說樂曲中的八分音符可以按照常規演奏,也可以選擇三連音的搖擺節奏方式演奏,主要目的還是根據演奏者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相對自由地處理,當然,作為專業教師,主要的教學模式還是講解和示范,示范的教學效果最直接也最有效率,再配合講解分析會令學生更加清楚明白。
二、低音
左手開始部分音雖然不多,模仿的都是管弦齊奏的效果,與右手觸鍵效果一致,配合風箱應演奏成帶有音頭并且逐漸增強的長音效果。
第一段主旋律部分,左手保持2小節一組的下行音階模進D-C-bB-A,在示范之前,務必先令學生理解此處的左手聲部實際是為了模仿低音提琴的演奏效果,因提琴樂器的構造和發聲原理特殊性,在撥弦時的發聲往往低沉有力并伴有余音,演奏時需要分三步驟練習:
(一)所有的低音演奏需繃緊風箱,為防止音頭力量過猛,發力后借力保持風箱平拉一小段再控制它停下,反復練習至熟練。
(二)所有和弦低音都要半觸鍵,發力短促,音色圓潤飽滿,反復練習至熟練。
(三)按照樂譜交替演奏以上兩個步驟,慢練至熟練。
模仿低音提琴的固定音型演奏方式,也叫Walking Bass(行走低音)。伏拉索夫通過改變低音的節奏律動來推進音樂發展,比如第二段中低音不再是下行模進,選擇了更跳躍性的低音線條,第二段的重拍在二、四的反拍上與第一段的一、三拍重拍呈現出對比,更加爵士化。
在學習手風琴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左手貝斯的重要性,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強調這點,尤其在演奏爵士音樂風格,左手聲部就是重中之重,支撐著整個作品,就像爵士樂隊中不能沒有貝斯低音一樣。
三、表情記號
跳音。左右手跳音的部分不能按照正常邏輯演奏,這里的跳音其實可以理解為提示這個音演奏的時值較短,演奏時只需較其本身時值短一些即可。
重音。作品中出現的重音記號大多都是在和弦音上,爵士樂中經常有管樂隊齊奏的情景,作為樂曲伴奏以及起到推動樂曲發展的作用。提示學生正確理解重音記號的目的,在連續的和弦重音演奏中需呈現階梯式遞進,避免過于強調重音而失去旋律性。
四、特殊演奏法
擊奏。以各種有節奏的拍打、刮擦琴身的方式制造不同音色效果,豐富節奏律動,呈現新穎的演奏表現方式。一般掌握節奏即可,擊打的方式可以任意選擇,主要看個人習慣。
滑音。樂曲中和弦之間有向下標記的波浪線,筆者描述為滑音記號,演奏時與刮奏類似,按和弦音的手指在演奏完這個音后不必抬指直接向低音區刮奏,刮奏結束的位置不特定,只需要突出這種音效。
變音器。因手風琴為手工制作,每臺琴的音色未必相同,教師幫助學生區分每個段落的音色后,選擇接近的音色變音器。開始的引子部分具有明亮的色彩,可選擇全開放變音器;第一段主旋律選擇中低音色彩偏重的音色;第二段和第四段可以選擇較為明亮的全開放或半開放音色,尤其是管樂重奏的樂段混合的音色較雜,全開放音色的效果最好;第三段是模仿小號即興,選擇悶一點色彩的低音變音器更出效果。變音器的使用可以讓作品大放光彩,每位教師對于樂曲的理解不同,喜好也不同,變音器的選擇也是演奏者風格的突出表現之一。
五、總結
通過分析作品寫作背景,從作曲家角度考慮其寫作用意,對節奏律動、音樂處理、演奏技法幾個方面闡述筆者對于此首作品的理解,再總結過去的演奏經驗及學習所得供學生參考學習,提前避免學生可能會走入的誤區。作為一名手風琴教師,也是一名以“過來人”自居的演奏者,不僅在教學上要幫助學生提高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態度和目的,將自己的本領傾囊相授,都是身為教師的責任所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幫助其建立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就像《Steps》這首作品的名字一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腳步,筆者祝愿所有的演奏者在音樂道路上也能有不一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陳一鳴.手風琴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李聰中國手風琴的多元化發展——上海之春·手風琴國際論壇文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夏罡.維克托·伏拉索夫巴揚作品中風箱的演奏手法[J].音樂探索,2007(3).
[4]于佳.伏拉索夫《古拉格群島組曲》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施敏慧(1988—),女,漢族,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手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