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幾年國家教育格局的調整,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地方綜合院校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也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從立足現實,找準定位,確立目標,提出措施等幾方面分別做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地方;綜合院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設想。要“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這個通知從改變我國教育供給與用人需求的錯位現狀出發,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明確目標。
百色學院2006年在原右江民族師專的基礎上升格為百色學院,成為一所二本院校,經過幾年探索,確立了走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道路。因為有了明確的方向,發展迅速,逐漸發展成為一所涵蓋文、理、經濟、法學等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本科院校。2014年9月,廣西教育廳下發文件,確定百色學院為廣西4所新建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高校之一,百色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堅定。2014年11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合格評估,為學校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一、錨定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在專業建設中具有奠基性的重要地位,其是否準確,關系到專業建設的全局,也關系到人才培養是否對路,因此,首先要找準專業的錨點。定位即確定位置,要確定位置,就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比如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等,即從這個專業成立的時間長短以及當前所處的時間點和空間位置關系等,對這個專業畫出不同維度的坐標系,進行精準定位。
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目前共有音樂表演和音樂學兩個音樂類專業,音樂表演專業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音樂學專業2018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這兩個專業設立及建設時間都不長,甚至可以說很短;空間上,音樂與舞蹈學院作為學校下轄的二十個二級學院之一,音樂表演專業與音樂學專業作為學校49個本科專業之二,其發展方向、專業定位等也都應與學校保持統一。就整個廣西來看,音樂表演和音樂學專業在同類院校中也都有設立,各校這兩個專業的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專業建設水平等大體相當,培養的學生大都是面向基層,這就是目前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及音樂學專業所處的位置。
二、明確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
(一)培養目標
錨定專業定位后,即可根據定位確立培養目標,就是回答“本專業主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對于許多地方綜合本科院校而言,大部分以培養服務地方的人才為主,注重地方性,隨著近幾年國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許多高校積極響應,明確提出培養為地方服務的應用型人才。相對而言,音樂類專業本身就屬于實踐性、應用性強的專業,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有不少的經驗積累,只要培養目標明確,并能堅持一以貫之地態度去貫徹落實,各種資源都朝這個目標集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百色學院自確定轉型發展以來,各專業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音樂類專業同樣如此。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例,在其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明確寫到培養“能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中小學、文化館站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音樂學專業以師范方向為主,提出要培養面向基層“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基層中小學音樂教師,十分明確。
(二)培養要求
培養要求是指根據培養目標和不同的專業方向,對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專業技能、常規能力等提出的具體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要求一般包括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等。仍以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學生主要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為外語、計算機、文獻檢索等工具性知識;哲學、政治學、思想道德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音樂表演相關專業知識等。能力結構為一門及以上的音樂表演專業技能、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計算機操作、公文寫作等常規性的實際工作能力。應具備的素質結構為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身體素質、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熟悉文藝領域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等。從人才培養方案看,音樂表演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求還是比較全面的,既考慮到了現實情況,也體現了高要求。
三、提出和落實培養措施
(一)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
有了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可以圍著定位和目標配置各種資源,重中之重是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1]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一般分為兩大類: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里包含通識教育必修、選修課程,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專業發展選修課程等;實踐課程體系里包含實踐必修課程和實踐選修課程。
既然要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就應因地制宜,以基層應用型人才所需掌握的本領為導向進行設置,并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確定下來。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的音樂文藝工作者及能在中小學從事教學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除教育部規定的通識教育必修課不能改動以外,在學科基礎必修、專業基礎必修等方面都可圍繞目標進行調整。根據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減少了樂理等基本理論課程,開設臺詞正音、原生藝術表演、民族舞蹈、合唱指揮、心理學、教育學等必修或選修課程,為學生以后從事基層文藝工作或中小學音樂教學打好基礎。在實踐教學體系中,除專業采風、專業見習外,還在頂崗實習、專業實習等方面,向舞臺演出實踐、教育實踐、社會實踐等方面傾斜,實行學分互換,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本領。
2.精準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在“應用型”,因此,必須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培養目標和職業需要,精準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音樂類專業相較其他文科類專業而言,實踐性更加明顯,除日常教學、考試中等具有很大實踐性外,平時各類演出實踐機會也多,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舞臺經驗和膽量,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多是參與群體性演出,擔任獨唱、獨舞或策劃、導演晚會的機會極少,獨當一面的能力十分匱乏。同樣,對于音樂學專業教育方向的學生而言,獨立撰寫教案、進行課堂設計并實施教學更是必備的能力,而學生們在這方面明顯不足。所以,在加大實踐教學的同時,更應強調“精準”,即瞄準職業需要能力和學生現有能力的“能力差”,精準發力,在“補短板”上多下功夫,從而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百色學院在幾年的實踐教學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也得到了不少經驗教訓。以專業采風為例,目的是要學生通過實踐,學會到民間采風的一系列流程、采集素材,并學會歸納、總結、分析、研究的方法等,為以后從事民間音樂采集研究,音樂再創作、民間音樂進課堂等活動打基礎。然而,前幾年的采風活動。更像旅游似的采風,學生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看了看,實際動手動腦很少,操作更少,效果不令人滿意。2018年,音樂與舞蹈學院采用新的方式,學生們集中駐村一周,就某一個民間樂種進行“真學、真練、真表演”,采風結束后,以舞臺演出的形式進行采風匯報,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實踐能力也得到較大提高,效果明顯提升。
3.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對專業實踐進行有益補充
一般來說,大多數高校的各類學生活動或社團活動,都是由團委、學生會等學工部門組織,音樂類專業因其專業特性,參與這類活動還比較多,因此可以利用這點,在組織學生活動或社團活動時,對音樂類專業學生的學習及實踐形成支持和有益補充。百色學院舉辦的學生活動很多,其中每年固定舉辦的有“紅歌合唱比賽”“大學生文化藝術節”“七一晚會”“元旦晚會”等,在這些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自主能動性,甚至合唱指揮教師給每個學生布置任務,去指導其他二級學院的學生合唱,以此提升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藝術節大部分組織工作都由學生完成,大多數節目都是學生自導自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有力地促進了專業學習和實踐。
綜上所述,在地方綜合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既不同于專業音樂院校,又不同于師范院校,其院校的性質,決定了對音樂類專業而言有利有弊。所以,在地方綜合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辦學者首先應看清自己所處的時間、空間環境實際,錨定自己的定位,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其次,根據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回答,確立培養目標和要求;再次,要立足現實,對準目標找出路徑;最后,圍繞培養目標和要求,配置各類資源,落實各種措施,堅定走下去,實現目標的達成。誠然,人才培養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培養手段和方法,逐步積累經驗教訓,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預想中的目標,取得令人滿意的人才培養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穎.從課程理論的角度看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J].大眾文藝,2017(4).
作者簡介:王鑫安(1978—),男,河南伊川人,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教育、民族民間音樂。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B類“地方綜合本科院校音樂類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JGB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