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江云
【摘要】新課改推進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音樂教育也越來越突出?!兑魳氛n程標準》指出: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這充分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在初中階段,音樂教師要通過充分把握教材、創新教學方法等方式在有限的音樂教育中,充分培養學生無限的樂感與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音樂教育;樂感;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音樂其實就是情感的表達,享受和聆聽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的體驗過程。這是一個發現美的過程,也是培養受教育者審美水平的過程。音樂教師通過更好地聯系生活實踐,提升音樂的認同感和文化感,逐步培養受教育者們的審美情趣,并遠離低俗暴力的音樂。從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受教育者的音樂環境和氛圍。
在新時期,時代對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的創新,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叭宋乃刭|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科目的教育,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音樂體現的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是通過旋律來體現當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歷史事實。音樂與文化信仰是密不可分的。這些也正是現階段的受教育者們所需要學習的。音樂不僅是豐富了受教育者們的課余生活,更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以及愛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音樂教育與新課改立德樹人理念具有密切聯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音樂教育以優美的旋律、深遠的內涵,以簡單輕松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的領悟,以促進學生民族觀與道德觀形成,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基礎素養。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不利于培養學生樂感、鑒賞能力的問題
從學校角度分析,在并不重視音樂素養的大教育背景之下,部分學校對于音樂教育是不重視的。這表現在對于音樂教育的課時安排不足、不到位;對音樂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因聘請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花費很大,對學校的要求也更高,基于師資力量,大部分學校甚至都不會去更新音樂素材,更何談有硬件到位的專門音樂教室,又何談聘請高素質的音樂教師。
其次,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校、教師都希望學生以更高的分數考入高中,繼而進入心儀的高校。這種理念促使教師、學校、家長、學生都更重視學生的應試教育。
初中階段的學生,喜歡的往往都是潮流、勁爆的流行熱歌,在這種大眾審美趨勢之下,很多學生無法體會到教材中選用歌曲的魅力。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個人因素羞于“開口”,不熱愛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程,導致大部分學生以無所謂、甚至是抗拒的態度上音樂課。
三、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樂感、鑒賞能力的措施
(一)從教材出發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
針對受教育者而言,音樂教育是一種較為輕松,寓教于樂的學科。音樂是人的情感寄托,對學生而言,音樂更是他們減輕學習壓力,放松心情的重點。現階段我國的音樂教學對學生的情感需求重視不夠,使得學生不愿意參與校園的音樂學習,對此,要通過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學,從此出發,滿足學生的音樂情感需求。通過多元的音樂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神奇魅力,在學習之余享受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又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可謂是事半功倍,一舉多得。
音樂教學開展情況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音樂教學教材內容過于陳舊、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無法獲得學生的注意力。從教材出發,對音樂教材進行改編,結合傳統音樂文化的現代音樂文化,增加不同地區特色型音樂文化篇幅。當然教師也可以選擇利用網絡平臺,結合教材,對音樂教育進行教材創新,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果。比如在蘇教版初一教材“希望與你同行”單元,可以將著名的流行歌曲《同桌的你》與《校園多美好》進行對比分析,從歌曲旋律、歌曲作詞角度分析兩首歌的不同之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堂中。
(二)革新教學觀念
學校與教師,要先于受教育者一步認識到音樂對塑造全面型發展人才的重要作用,讓學校和教師重視音樂教育。從而合理的安排受教育者,給受教育者合理的音樂學習時間,尤其是校方,要聘請專業的音樂教師,有條件的還可以建設專門的音樂教室 ,給受教育者更多的音樂發揮空間,因材施教,幫助受教育者發揚天份。
對教師而言,創新教學方式是很好激發受教育者學習興趣的舉措,比如利用現階段的新媒體技術,讓受教育者更深刻地感知不同的音樂以及文化。
教師可以將些簡單的樂器融入到音樂教學中,這可以讓受教育者們更好地聆聽課堂,通過對樂器的學習能提高受教育者對音樂的興趣,增加參與課堂的主觀能動性,讓受教育者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音樂。比如在京歌《我是中國人》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戲曲唱法以及相對應的樂器向學生展開探討,向學生提問“這首歌的節奏有什么特點?”等,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三)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要從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充分的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和魅力所在,真正的喜歡上音樂,愛上音樂。
營造科學合理的課堂氛圍,需要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進行情境創設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們充分融入到音樂課堂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教學,以電影、音頻等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在學習《紅旗頌》這首歌時,可以將相關的視頻片段剪輯下來給學生播放,以創建情境,提高情感聯系,讓學生充分融入到音樂中。
教師一定要和學生進行充分地溝通交流,在課堂中充分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加強合作交流,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完美實現。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可以就作品的文化背景、情感表達、作者經歷等向學生展開交流,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從情感交流出發,搭建與學生交流的平臺,激發學生的音樂探究興趣,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一定要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在課堂中充分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加強合作交流,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完美實現。
(四)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做到配合學校的安排,從興趣中尋找到學習的樂趣。初中學校則可以通過一些受教育者活動來激發受教育者對于多元文化音樂的學習樂趣,例如組織歌唱比賽或音樂改編大賽等有獎參與活動等。既豐富受教育者的課外生活,也激發受教育者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樂趣。
四、結語
學校、教師、家長不能忽視音樂教學的作用與意義。學生通過音樂這門課的學習感受生活,體驗情感,塑造審美,培養能力。教師要通過合理解讀教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課堂互動,提升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培養并提高樂感,并且合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沈娟.淺談如何培養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樂感與鑒賞能力[J].北方音樂,2016,36(5):125.
[2]席春茂.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及鑒賞課教學思考[J].北方音樂,2015,35(13):112.
[3]任安莉.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