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音樂人才培養、音樂作品創作的主要陣地,音樂院校在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培根鑄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院校利用自身專業資源進行的演藝實踐活動可以有力推動公眾美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公眾美育;音樂院校;演藝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美育思想的發展及推進
起源于西周上古時期的禮樂制度是我國美育探索和踐行的體現,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當時的禮樂雖然帶有宗教和政治手段的色彩,但是,與奴役管理、嚴酷刑罰相比,已經具有了濃郁的人文關懷。
孔子的美學思想體系是對禮樂的沿承和完善,奠定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美學原則。早在陳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書中就提到,“孔子是以‘文、行、忠、信來教育學生。”如果“行、忠、信”屬德育,“詩、書、禮、樂”則是在利用文學、音樂等手段在完成美育使命。
德國古典文學和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被稱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書”,書中有“論美”“秀美與尊嚴”等篇章,這些部分從文藝理論角度探談文學作品與人的品質、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是一種人文視野下的藝術評論。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國近代美學發展的重大思潮,提出者是蔡元培。1917 年他在《新青年》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
作為“教育最高之理想,存乎美麗之心”的提出者,王國維是我國倡言美育的先驅。他在1906年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養能力全面、和諧發展的完全之人物,成為我國提出德、智、體、美四育主張的第一人。
“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期間的美育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育,以郭沫若、豐子愷、朱光潛、王統照、呂徵、周揚為代表的文化學者、教育學家都是美育的倡導者和宣傳者。
西南大學劉兆吉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創建“美育心理學”,以大量實驗證明美育的多方面育人效應,創建了多種美育課程和教學模式。
二、音樂院校藝術實踐資源影響公眾美育的實現方式
學生時期的美育是個人美育的主要階段和過程,但是,只處于一個人人生的部分階段,也無法完成全部美育內容。這就需要社會的公眾美育與學生美育及時進行對接。
比起學生在學校接受集中、系統、專業美育的模式,公眾美育與學生美育不同,存在教育過程不集中、教育內容不明確、教育手段不完善、施教者不職業化等問題。公眾美育的動態、多元特征決定了可以運用多種社會資源開展公眾美育。作為活躍的藝術中心,音樂院校的演藝資源可以在公眾美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以音樂作品貢獻美育載體
社會個體是自然的感性存在物,天然具有對于物質和欲望的追求,這是現實人性的根源。人以理性去對抗感性的生理需要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的思考,另一方面則需要外在條件的觸發。當人受困于因理性意識不足而無法實現人性解放時,就會出現精神的痛苦,很多情感抑郁、靈魂空虛者就會選擇不健康、不美好的方式去釋放個人情緒,進而出現淫穢、病態的行為,形成認知、行為走上歧途。
而美好事物的介入則是實現內心與靈魂滿足、重塑的客觀可能。音樂院校為社會公眾提供的音樂作品是具有一定藝術水準和審美情趣的,這些作品正是美育的載體,它們為公眾提供了審美內容。通過讓公眾完成藝術欣賞和接觸的全過程,喚起他們對美的追求,實現現實欲望和理性思考之間的平衡,既打開了藝術視界又完善了個體人格。
(二)以演藝活動完成美育實踐
群體式美育活動可以拓展受眾范圍、提升互動參與效果。所以,公眾美育要依靠文化活動的開展來擴大受眾面和影響力。作為公眾美育的主要推動者,各級政府會利用不同媒介開展群眾文藝活動,如文藝演出、宣講普及、社區項目等。音樂院校可以利用音樂表演人才組織面向公眾的演藝活動,實現教育資源向社會資源的轉變,成為公眾美育的重要平臺。
音樂院校演藝活動的社會化有多種實現方式。校企聯誼、商業演出、公益慰問等。有別于商業演出市場付費購票模式,我國多數音樂院校的校內演出實踐是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尤其是在期末季、畢業季,大量的演出活動提供了多種藝術體裁免費觀賞的機會,公眾利用這些視聽機會可以走近藝術、培養欣賞習慣,從而以自覺接受的方式實現深層美育。
(三)以音樂思想提升美育質量
美育工作的開展要向公眾呈現美好的藝術作品,讓他們可以有機會通過審美體驗感受到藝術作品,在直接的藝術欣賞中提高藝術品味和文化修養。但是,由于音樂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的作品帶有低俗、落后的成分,公眾過多接觸這些作品反倒容易產生藝術認知倒退,如很多內容粗俗、淫穢的歌曲會給公眾尤其是年輕人造成不良影響;有的藝術作品蘊涵的思想較為單一、分散、隱蔽,而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有限,難以直接捕捉到其中的藝術規律或主題思想,這就無法完成對公眾價值觀引導、塑造的作用。
三、音樂院校藝術實踐資源開發利用的多維效果
推動音樂院校的教學改革。文藝的生命源于人民,文藝的根本價值只有在服務人民中才能得到實現,所以,音樂院校不可以將自己放在陽春白雪的位置上割裂與群眾的血脈關聯,而是要及時以專業藝術資源來反哺社會。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可以對音樂院校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與社會發展、人民需求之間的契合度進行檢驗,從而從社會化角度完成對教學成果的公眾式考核,是對傳統的學術化專家式考核的有效補充。同時,也會暴露教學方法、學生能力中的不足。這些都有利于按照問題導向激勵音樂院校開展科學合理、務實高效的教學改革。
激勵音樂工作者創作藝術精品。目前我國人民的藝術需求的數量和層次都已經明顯提高,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人民,觀照人民生活,提高作品的內涵和價值,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
在公眾接受音樂作品過程中,音樂創作者的勞動成果實現了與公眾的開放式交流,公眾會反饋他們的欣賞感受,提出批評意見。音樂工作者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后,要及時的完善作品、創作新作品,這樣才會不斷涌現滿足人民需求的藝術精品。
促進文明社會的高效創建。“用明德引領風尚”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文明社會的創建、公眾美育的加強需要多元聯動、各方協作。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梁啟超先生曾言“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要件”,音樂容易與廣大人民產生共鳴,可以不借助外力直接作用于公眾的思想和認識,讓每個人都以音樂美感來感染自己,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鑄造良好的性格和靈魂。
四、結語
音樂是人類和社會的共同財富,音樂演出活動可以讓觀眾在娛樂、放松中體會精神快感、培養審美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從“學以致用”的角度來講,音樂院校要主動將專業的演藝資源輸送到社會中去,既可以實現專業教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及時對接,也可以用突出公益、惠民特性的藝術實踐活動為廣大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服務,促進文明和諧社會的創建。
作者簡介:馬廣洲(1982—),男,天津音樂學院,研究方向:傳媒及文化產業。
基金項目:天津音樂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音樂學院專業教學與藝術實踐聯動改革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