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
【摘要】打擊樂進入音樂課堂后,教師要有合理的設計方案,針對音樂作品實際和學生接受實際作出科學調整,以充分調動學生感知音樂內涵的主動性。打擊樂節奏鮮明,對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都有一定助力支持,教師需要有創新設計意識,從不同方向不同維度展開教學調度,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音樂; 打擊樂器;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打擊樂器有鮮明的節奏感,能夠快速調動氣氛,激活學生音樂感知思維,自然深受學生青睞。教師將打擊樂器引入音樂課堂,適合度是毋庸置疑的。在具體操作調度時,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興趣取向,為學生設定適宜打擊樂器設計方案,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創新應用打擊樂、自制打擊樂器、科學搭配打擊樂,都可能成功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特點展開教學設計,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設氣氛,激活學生音樂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課堂教學尤為如此。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學習有選擇性,對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有特殊學習興趣,打擊樂具有極強調度性,因為節奏強烈,給學生帶來的視聽感覺更為深刻,自然有豐富激發動力。教師適時為學生引入打擊樂進行助學操作,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熱忱,課堂學習氣氛也會被瞬間激活。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調度,符合主體教學意識追求。打擊樂器的適時介入,學生接受度更高,激發效果更值得期待。
如教學蘇少版初中八年級音樂上冊《花兒與少年》,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碰鈴、雙響筒等打擊樂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時,學生情不自禁地跟唱,部分學生運用打擊樂展開伴奏。課堂隨之進入特殊學習氣氛之中,很多學生對打擊樂的特殊聲響所吸引,紛紛要求親自操作實踐。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輪流進行實踐操作。在學生運用打擊樂伴奏時,教師給出了專業指導。這是一首傳統民歌,有器樂版的《花兒與少年》,不妨先來聽聽專業演奏,注意分辨演奏運用了哪些樂器,樂曲的情緒是如何變化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傾聽環節,并自發展開學習討論。為讓學生對歌曲有更深刻理解,教師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打擊樂伴奏操作計劃,學生又開始活絡起來。
教師利用多種教學調度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情境,能夠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的沖擊,形成重要學力生發點。教師需要有創意設計意識,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可以給學生帶來更豐富學習啟迪。一個打擊樂實踐操作活動,給音樂課堂注入豐富動力,教學氣氛空前活躍。
二、創意設計,提升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教師運用打擊樂展開教學調度時,需要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情況有綜合了解和把握。打擊樂不能以追求熱鬧為目的,需要將學生學習思維和音樂作品內涵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打擊樂引導下深入到音樂之中,接受音樂文化的思想洗禮,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安排才能是具有高價值度的。初中學生有一定音樂審美價值個性追求,教師需要展開深度教學和學情調查,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展開教學調度,及時調整打擊樂調配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在欣賞豎笛演奏《鈴兒響叮當》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串鈴、碰鈴等打擊樂器,先讓學生傾聽音頻材料,因為學生對歌曲比較熟悉,很快就掌握了旋律,并能夠隨音頻展開視唱。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一個打擊樂配置方案,對現有打擊樂進行科學運用。學生開始了熱議。有學生說,歌曲表現了靈動的場景,歌唱情緒歡快、熱烈,我們需要運用串鈴、三角鐵、雙響筒等進行搭配,這樣才能表現出歡樂的場面。也有學生說,手鈴、碰鈴聯合運用比較適合,能夠營造出特殊的情緒場景。教師對學生的個性設計給予積極評價,并要求學生運用自行設計的打擊樂配置方案展開實際操作,以便驗證其設計科學性。學生主動響應,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學生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呈現差異性,教師指導學生自行設計打擊樂操作方案,符合學生音樂學習基本訴求,不僅給課堂教學注入豐富動力,也能夠成功調動學生音樂感知思維。打擊樂伴奏本身沒有特別限制,搭配效果如何,需要通過實踐體驗才能體現出來。教師指導學生設計打擊樂操作計劃,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會更為深刻而有形。
三、創新體驗,優化學生音樂協調能力
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準備多種多樣的互動學習內容,這是課堂教學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師生對話、課堂演繹、律動設計等,都屬于課堂互動形式,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合作學習機會,如果能夠將打擊樂內容融入到這些合作學習活動之中,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感知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協調方面的能力。合作學習是團隊行動,需要在統一指揮調度下展開合作學習,特別是課堂演繹活動,角色之間需要配合默契,演唱和伴奏之間需要協調,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內涵。
學唱《香格里拉并不遙遠》這首歌曲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合作演繹的活動。這首歌曲旋律悠揚,節奏緩慢,具有極強的抒情味道。小組為單位,跟隨伴奏音樂進行集體演繹活動,需要有演唱、有打擊樂伴奏、有舞蹈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運用,全面展現歌曲的豐富內涵。學生聽說要進行集體演繹活動,都緊張起來,積極學習歌曲,并對打擊樂選配方案進行討論。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經過一番準備,學生順利進入到演繹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對課堂演繹情況進行集體評價,給學生帶來更多心理觸動。特別是打擊樂配置方案,教師給出具體的評價。有小組利用沙錘、手鈴進行搭配,獲得了不錯的展示效果。也有學生利用鉛筆敲擊玻璃杯子,展現出不錯的操作效果。教師都給予積極評價,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學生從中獲得不少啟迪。
教師發動學生展開課堂演繹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自我展示的機會,學生在互動活動之中形成的學習認知呈現多元化。特別是打擊樂選配操作,給學生帶來別樣學習感受。不同組合下的打擊樂配置方案,得到教師的專業評價,也給學生帶來不少啟迪。
四、創編實踐,調動學生音樂創造能力
學生對打擊樂有特殊情結,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心理,讓學生利用身邊物品,自行設計打擊樂器助學方案。學生對自制打擊樂器有特殊興趣,能夠對身邊生活資源進行多重篩選,找到一些有個性特點的東西,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知,也能夠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學生對音樂有個性理解,能夠從打擊樂選擇上體現出來,如果教師能夠給出一些專業性引導,自然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
在學習《青春舞曲》這首歌曲時,教師為學生推介了打擊樂器沙錘、鈴鼓、碰鈴等,在歌曲演唱時,由于打擊樂器數量有限。教師讓學生利用手邊物品自行制作打擊樂器,參與到歌曲演唱之中。學生聽說可以自行制作打擊樂器,頓時興奮起來,紛紛行動起來。有學生找到了鋼尺、玻璃瓶、飲料瓶、小木棒等物品,利用桌面板凳面進行打擊伴奏,還有學生利用拍手、捻指、跺腳等形式代替打擊樂,課堂內打擊樂聲音異常響亮,教師給出具體指導,對打擊樂使用進行規劃,確保打擊樂的合理運用,不能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展開相關訓練,課堂互動氣氛熱烈有序,給歌曲學習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教師讓學生自行準備打擊樂,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這個教學設計無疑具有創意性。學生對打擊樂有特殊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和調度,自然能夠獲得預想效果。讓學生在實踐中建立打擊樂伴奏意識,不僅能夠提升其音樂感知能力,還可以成功激發其音樂創造力。
初中音樂課堂引入打擊樂器展開助學活動,與學生學習訴求有較高契合度,教師需要對打擊樂配置計劃做創新操作,以有效激活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大多喜動不喜靜,對打擊樂有特殊敏感性,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調度和設計,自然能夠贏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對全面提升學生音樂學習品質也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芳芳,胡叢.初中音樂教學中打擊樂器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8.
[2]杜震震.打擊樂器引領學生的節奏學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