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考拉君 編輯/秀婷 設計/龐婕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全媒體 微信公眾號
把不把尿絕對是年度最令人糾結的育兒話題,反對派和贊成派的戰爭也一路升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舅舅,瞬間都變成了把尿斗士——把尿問題真的這么搞不定?

考拉媽媽產假結束上班后,姥姥就肩負起了帶孩子的重任。現在小考拉已經7個多月了,有天中午回家喂奶,發現姥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雙腿略微分開,小考拉向前端坐在姥姥腿上。以前也經常發現這種姿勢,我都沒在意,那天不知怎么地我就順口說了句“別讓他看電視”,姥姥也順口就回“沒看電視啊,把尿呢”。
納尼?把尿?!原來姥姥一直這么悄無聲息地偽裝成看電視的樣子給小考拉把尿!我的千叮嚀萬囑咐都被姥姥當耳旁風扔一邊去了!
作為在兒科界混跡了多年的半個磚家,考拉媽媽想說,他姥姥啊,你這么做除了自己少換一次尿布,少洗一次屁股,對孩子到底有什么好呢?
把尿的好處就是大人省事,但是對寶寶來說,一是對脊柱不好,二是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還有,你想過寶寶的感受沒?人家正玩得好好的,卻時不時就被你抱起來“噓噓”,不管孩子是不是打挺是不是不愿意,你都人為地給孩子的膀胱建立一個條件反射,這,真的好嗎?
專家說
日本松田道雄,媽媽們應該不陌生吧,育兒科普的鼻祖:
“教會4個月嬰兒按時排尿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嬰兒最早也要在1周歲以后才能告訴大人自己想小便。一般是在1周歲半至2周歲才開始不用尿布。每小時取下1次尿布,讓嬰兒坐2分鐘或3分鐘便盆,嘴里發出“噓……”的聲音給嬰兒把尿,可以說是母親的排尿神經癥。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
排尿神經癥?!是的,看到了吧,排尿神經癥!
美國威廉·西爾斯,這個更不陌生吧,《親密育兒百科》老火了:
“寶寶自己大小便是一項很復雜的技能。大部分寶寶控制大小便的神經和肌肉,要到18至24個月大時才會成熟。還有,較晚開始接受大小便訓練的寶寶,比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得更快。”
看吧,親,給孩子點時間好嗎?
日本:日本人沒有為孩子把尿的習慣,有的孩子上小學后晚上還用紙尿褲。日本保育員在孩子2歲以后訓練孩子如廁,在午睡前后讓孩子坐尿盆。保育員認為強制孩子如廁反而會讓孩子緊張,導致以后的心理隱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媽媽也不責罵孩子,而是擦給孩子看,讓寶寶知道這樣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美國: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大小便,反對對尿床的孩子進行體罰和羞辱。他們認為5歲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現象,批評會增強孩子壓力而適得其反。另外,他們認為訓練孩子大小便要保護孩子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比如尿濕的褲子可以過一會再換,告訴他干的比濕的舒服,讓他們獨立學習如廁沖水等,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