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閱讀不僅是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還是學生表達交流的基礎,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審美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課堂評價;以學定教;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閱讀能發展語言;訓練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能培養信息處理能力;能拓寬視野,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閱讀活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和閱讀教學方法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親歷過程,自主感悟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一種個體活動。傳統的閱讀課堂注重教師支離破碎的講解,課堂評價的標準是是否講得面面俱到,全面透徹,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在新課程教學中,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地和文本進行交流、對話,就會產生思想的碰撞,個人的體驗也就隨之產生。教師對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即使青澀,也不能輕易否定,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多交流,多引導。否則,課程標準倡導的個性化閱讀就無從談起了。如何實現個性化的閱讀,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變教師滿堂灌的落后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自主活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師的權威角色為服務、合作伙伴的角色。這樣,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才敢于交流,敢于表現自我,張揚個性。要使學生的個人體驗、自主感悟得到很好的表述和交流,以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來展開。討論并不是毫無目的地隨便讓學生講,討論需要精心的設計和組織。教師在設計閱讀課的討論時,首先要考慮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注意在每個小組中安排幾個能主動發言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輪流擔當小組長的機會。另外,對于討論的題目和內容要精心設計,要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吻合。教師要從材料的選擇、問題的提出等方面為討論做好準備。同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要以鼓勵為主。只有這樣,討論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學生才能在討論中真正暢所欲言,充分表達。
二、以學定教,順勢而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薄耙詫W定教”正是對“課標”所倡導的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的教學理念的踐行。這里的“學”指學情,即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把教學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每一位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需求,還應考慮學習的動態性、生成性。教學中教師的注意力應轉向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狀態。所以學情把握不僅要關注預設的學情,還應關注動態的學情,教師應機敏地發現、及時地捕捉這些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但可能稍縱即逝的學情信息,篩選整合形成課堂教學的“新生長點”。
三、入情入境,“讀”占鰲頭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而閱讀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自主閱讀又是創造性閱讀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師支離破碎的講解是毫無意義的,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學生學會閱讀即學會個性化和創造性的閱讀的前提基礎是要掌握有效閱讀的各種技能和各種方法。以讀為主,而讀的方法主要有:朗讀、誦讀和默讀。朗讀是通過調動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共同參與的一種聲讀,朗讀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通俗的語言,有助于通過感官的參與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含義,領略作品的內涵外延。默讀是視讀。默讀的速度要比朗讀快,也比朗讀有助于思考,它是對文字符號的眼腦直觀反映,因此默讀在閱讀思考問題教學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養成快速默讀的習慣,這有助于大腦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誦讀是抓住作品聲律和氣韻,在誦讀的過程中仔細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的涵義,從而達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誦中感悟理解,誦中記憶。因此,朗誦不僅有助于積累,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特別是在詩歌和散文的閱讀中,誦讀至關重要。
四、重在積累,夯實基礎
積累是溝通閱讀和寫作的橋梁,沒有積累,閱讀教學將失去意義,表達交流也無從談起。因此,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掌握了自主學習、自主閱讀的方法后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形成語文綜合能力,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習方法的積累,學習規律的積累,學習習慣的積累以及良好語感的積累。只有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知識,閱讀教學才能順利開展,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總之,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是我們一線教師長期致力研究的永恒話題,相信經過一線教師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會形成良好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受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