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功
作文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之難點,身處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有切身體會。一談作文,常常搖頭嘆息。學生作文中假話、套話、空話現象嚴重。用范文引路吧,一堂課下來,學生記憶力仿佛驟增了似的,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放手寫吧,學生更是嘴咬鋼筆桿,望而卻步,無從下手。這種狀況著實令人擔憂。為此,我翻閱了大量國內教學名家的著作,希望能汲取他們的營養。慢慢的,對于作文教學,我有了新的認識。作文教學要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手腳、頭腦、心靈,讓他們自己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悟,用大腦去思考,用嘴巴去表達。開放作文教學,引進鮮活的作文教學理念,張揚學生個性表達,徹底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
一、從興趣入手
絕大多數學生對作文是沒有興趣的,寫作只是因為課程表上安排了作文課,老師在作文課上要求大家寫。至于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他們一無所知,從不去思考。作文,對于他們來說是勉強的、完全作業式的、被動的,絲毫沒有理由選擇,絲毫沒有理由拒絕。任憑老師安排,任憑老師指引。他們的寫作欲望在作文課上,是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他們的真實想法、愿望,卻無人問津。
自己所教的學生不喜歡作文,成了所有語文老師最遺憾的事。老師和學生成了一臺機器,模式作文、應試作文,應運而生。而對于所有老師和所有學生來說,他們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要展翅飛翔的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小學生理解這些是很困難的。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用“興趣”來培養、激發學生的熱情,把學生熱愛寫作的潛在意識給激發出來。
我根據課改的精神,改進作文課堂教學,把“培養興趣”作為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為設計每堂作文課的主旨。我平時經常和學生一起做游戲,和他們談心,交朋友,留心他們感興趣的事是什么,然后,制訂每學期、每周作文課上訓練的課題,并制成表格形式,提醒自己哪一周該訓練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遇到特殊的活動也可靈活改動。一切圍繞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他們提供熟悉的場景,幫助他們克服作文的畏懼心理,寫出屬于他們內心世界的個性化作文。
有段時間學生迷上了賽車,我就搜集來各種各樣的賽車擺放在講臺上,并一一介紹不同類型賽車的性能和特點。然后讓學生一個一個排隊到講臺上觀看,提醒他觀看賽車的顏色、款式,把最愛的賽車重點觀察。學生個個瞪大了眼睛,看看,摸摸,還有的想動手開動,愛不釋手。由于觀察仔細,觀察有目的,觀察有興趣,學生寫出的作文,富有真情實感,十分生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對了題材,學生的思路一瀉千里,神采飛揚。
二、從內容入手
學生作文難,在于他們缺少生活經驗。我認為這句話說得不對,其實,現在的小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信息時代,經濟繁榮,生活水平提高,他們每天上學,放學,路上看到的,聽到的新聞;每天看電視,上網,接觸到的信息,并不少。他們眼中認識的世界有時比我們成人更豐富。他們的好奇心,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對新生事物的獨特觀察力等,都可以說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體驗,我們要很好地引導,使他們寫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1.利用節日
每當節日來臨,我都提前做好準備,進行很好的設計,營造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去觀察,去體驗,去參加。融入節日當中,去親身體會、感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如,清明節到來之際,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搜集清明節的來歷,跟父母一起去祭拜祖宗,寫一篇日記《我和父母一起過清明》。“婦女節”到來時,我布置的作業是為父母獻愛心。有人為父母洗腳,有人為父母獻歌一首,有人為父母制作賀卡……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有的同學寫道,摸著媽媽那又粗又硬的腳,想到媽媽每日的勞累,做女兒的真應該關心媽媽。有的同學寫道,當我唱道,“媽媽,媽媽請喝一杯茶”,媽媽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學生從這些節日中不僅學到了習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關愛,需要親情。
2.組織活動
把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很好地利用起來,這會成為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寫作欲望的平臺。像每年運動會、六一聯歡會等等,我都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組織學生認真準備,觀看前告訴學生選取哪些作為觀察點,仔細觀察。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把觀看的經過呀,感受呀,寫一寫。學生參加了活動,寫出的作文都是真情的流露。
3.續寫作文
教科書中的美文,篇篇都是學生的習作典范,激發著學生的靈感,洗滌著學生的心靈,豐富著學生的想象。利用現成的美餐讓學生續寫作文,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寫作動機、寫作目的,并且感悟作者的情感,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如,學了《中彩那天》之后,我讓學生想象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以后,“我們”全家人當時的表現,把想到的寫下來。學生從中體會做人要講誠信。《爭吵》一課結尾寫道,父親說著從我手里奪過戒尺,折成兩段,向墻角扔去。安利柯會怎樣想,怎樣做,請學生想象事情的發展,寫下自己的感受。
4.想象作文
科學技術的發展,幫助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為此,我常常引導學生想象五十年后人類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坐的汽車……是什么樣子。展開想象寫一寫,看誰的想象奇特又合理。學生寫了《可以調節溫度的衣服》《能移動的房屋》……靈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寫作的長河里任意馳騁。
三、從閱讀入手
“無米之炊”是難為巧婦,而學生的作文功夫,也并非只要有“興趣”“生活體驗”,就能寫好,還需多讀書,豐富語言積累。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知識的寶庫。大量的閱讀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創造。用閱讀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啟學生的心智,豐富學生的情感,錘煉學生的語言,陶冶學生的心靈。為此,我把課內閱讀引向課外,讓閱讀走進他們的生活,讓書香浸染他們的心靈。
1.建立班級圖書角
我在班里倡導“我讀書,我快樂”的理念,把講桌右前邊的空地利用起來,作為圖書角,發動學生每人推薦自己喜歡的一本書,帶到學校來,并用小卡片寫上推薦理由,夾在書里,和其他學生一起分享。派學習委員負責借閱登記。因為有了他人的推薦,有了讀書的伙伴,有了讀書的氛圍,有了書可以讀,在課間,喧嘩聲不聞了,生氣打架的不見了,換來了津津有味的閱讀。
2.設立閱讀課
為了方便滿足學生能一下子看完精彩故事的需求,專門設立了每周一節閱讀課。這節課一到,學生紛紛拿出自己喜歡的讀物,靜悄悄、專心致志地看著,你根本不用維持紀律,走到他們跟前幫他們撿起鋼筆,放到他們的課桌上,他們絲毫沒有覺察到。有時下課的鈴聲也不能將他們從書中拽回來。在閱讀課上,他們知道了大文豪魯迅、巴金、葉圣陶,還知道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知道了火星、外星人、宇宙……他們沉醉在知識的海洋里。
3.捕捉焦點時刻
學生看得多了,寫作欲望也就強了。我將每天的日記改為捕捉焦點時刻,記錄每天班內、校內、校外新聞。這些日記長則幾頁,短則三兩句話,需要及時記錄,及時發送,并且還可以給同桌看,或讀給家長、老師聽。有了聽眾,學生興趣盎然。被家長、老師夸獎的,一蹦三尺高,三天合不攏嘴。被同桌說的,也笑瞇瞇的。學生有了傾聽的對象,寫作熱情空前高漲。
4.佳句圖片展
“日積月累,方能生悟”。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就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上的讀書筆記,是學生對所讀讀物的感受和認識的文字記錄,也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我堅持要求學生摘錄書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并讓其制成一張張小卡片,配上精美的插圖,圖文并茂,既激發了學生的摘錄熱情,又展示了學生的才藝。定期展示,定期評選,使學生養成了動嘴就動手的良好習慣。
5.課前三分鐘朗讀
每節課前,抽簽選取兩名學生上臺展示朗讀。朗讀作品可以自己選擇,可以是自己喜歡的名言,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或聽到的重要新聞。只要普通話清晰,表情大方,就給掌聲,以此激勵學生閱讀。
四、從作文評價入手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好作文也是夸出來的。在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及時給予贊許、肯定,從而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寫好作文是每位學生的渴望。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盡量找出每位學生每次作文中的“成功點”,鼓勵他們,展示自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樂趣,進而激發寫作欲望,增強寫作信心。
1.小作家訪談錄
每到作文評講課時,老師說得多,學生只限于聽。學生聽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效果不理想,也厭煩了。因此,我改變策略,每次抽取兩位作文寫得有成功之處的學生作為訪談對象。請他們坐在講臺上,講自己作文的構思、選材。然后由下邊的學生提出問題,幫助他們解決難題。這樣,一些寫作文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面對面讓“專家”幫他解疑。學生幫助學生,榜樣就在身邊,沒有距離感,沒有年齡、環境的差異,學起來很容易。優秀的學生獲得了一次當作家的機會,感到十分榮耀,更加熱愛寫作,學困生也突破了寫作難點,互相激勵,共同進步。
2.讓家長來點石成金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家長對孩子是一對一的教育。我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到學生寫作中來,讓家長充當點石成金棒,親自指點孩子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孩子,幫助孩子,讓孩子充滿自信地走向班級,走向展示臺,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樂于寫作。
3.和同桌一起成長
建立同桌互助組,每次寫完作文之后,讓同桌成為自己作品的第一閱讀人,相互點評,相互修改,取長補短,在不斷修改中共同進步。
4.自主評價
學生在經過“名師”指點、同桌互評、不斷修改的基礎之后,寫出的作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創作、完善,寫作水平也會不斷提高。而且自己給自己打分,自己鼓勵自己,評價自己,不管是高估,還是低估,都是對下次作文的激勵。
總之,作文之路在于不斷地研究探索,不斷地總結改進。只要開放作文教學,走課改之路,就一定能使我們的學生愛上寫作,勤于寫作,樂于寫作。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