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月
摘 要: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巧用好奇心,為學生開啟科學大門。
關鍵詞:小學科學;好奇心;探究活動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作為科學啟蒙課程的學科,要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和求知欲,細心呵護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引領他們學習探究相關的科學知識,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保持好奇心是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如何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啟科學大門,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好奇心
建構主義者強調知識的情境性,認為知識的存在與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的活動和經驗有關[1],只有通過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進行建構之后,知識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出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積極建構知識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并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具體表現為萌生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強烈追求真理的欲望,渴望收獲知識的內驅力。在科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真實的情境,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心對科學的興趣,點燃他們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沉浸于科學探究活動氛圍。尤其是入門階段,更要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神奇的水》之毛細現象一課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師: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生:是。
師:老師展示一個神奇的現象,你看這里有一些水,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往水里加了點顏色。這是一張紙巾,如果我把紙巾的下端放到水里,睜大眼睛,發生了什么神奇的現象?
生驚嘆道:紙巾變紅了。
師:紙巾上面部分放入水中了嗎?
生:沒有。
師:那怎么也變紅了?
生:水會沿著紙巾往上爬。
師:咦,真奇怪!剛剛不是還說水往低處流?可今天這水怎么會往上爬呢?
在學生的前概念里,他們都認為水是往下流的,當親眼看到水往上爬的時候,印象中的前概念和真實情景產生了強烈的撞擊,這時候他們的好奇心就被激發起來了,就會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水往上爬的,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教師要乘勝追擊,繼續挖掘學生深層次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緒,追問: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使水往上爬呢?學生的好奇心再次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會推動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這神奇的水的背后的科學秘密。
二、耐心傾聽,善待好奇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就是探秘,探秘就是樂趣?!痹诳茖W教學中,教師只需善待孩子每顆靈動的好奇心,并加以誘導,就能使學生愛科學,學科學,而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或奢華的器材[2]。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指出: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中是民主的,在相處中是和諧的[3]。也就是說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觀眾,不再是知識的存錢罐,而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靈感、想法、好奇心與教師進行互動,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質疑,要及時給予解答,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提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好奇心是能夠及時得到回應的,老師是真心善待他們可貴的好奇心的。如此,學生才能夠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大膽提出問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探究活動。然而,在近幾年的聽課教研活動中,筆者發現很多新教師在教學中,已經把相關問題預設好了,希望學生能圍繞自己預想的方向進行,一旦學生偏離了航道,或者突發地提出質疑,教師就變得很慌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要么直接忽略,要么尷尬的反問來掩飾自己的窘境。長此以往,學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應有的回應,長此以往積極性將受到打壓,失去探究欲望。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主動提出質疑,甚至一味順從和聽話,使整個課堂變得死氣沉沉。
三、親身經歷,滿足好奇心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科學的課堂要以學生的親身經歷為基礎,以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進行填鴨式教學,不斷向學生灌輸科學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鼓勵,促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教師直接給答案。只有通過這樣的親歷活動,掌握探究方法,獲取科學知識,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比如筆者在執教《電磁鐵》一課時,發現很多教師在學生制作好電磁鐵后,組織學生通過數一數每個人制作的電磁鐵能吸回形針的數量,將這些數據繪制成一個表格,然后拋出:通過這些數據,你們認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這樣簡單粗暴地將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只會機械根據自己制作的電磁鐵不假思索地說:可能與電池節數、線圈匝數、鐵芯粗細有關。他們的大腦沒有進行思考,內心沒有探究欲望,只是機械地停留在附和著教師的問題。這樣的活動,沒辦法開啟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長此以往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活動不會有任何的興趣,只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機械性的活動。筆者認為在引導學生觀察數據表格的時候,還要引導學生比較誰的電磁鐵吸的回形針比較多,引發學生對這一類電磁鐵的關注,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為什么他們可以吸這么多回形針?再組織學生帶著任務去參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對比比較與自己小組的電磁鐵有什么不同,推動學生去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把可能的因素寫下來,作為接下來實驗研究的基礎。通過讓學生親身去參觀比較,學生在具體實物的沖擊下,他的思維是被打開的。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是激動興奮的,迫切想要知道為什么別人的電磁鐵能吸那么多回形針,而我們小組的為什么只能吸這幾個?通過參觀比較后,學生會發現:哦,原來有的小組的電磁鐵的電池比我們多,有的小組的電磁鐵的線圈匝數比較多,還有的電磁鐵鐵的鐵芯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腦力里就會呈現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電磁鐵的磁力會不會和這些因素有關呢?通過這樣的一個參觀活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和歸納能力,還能夠促使學生發現問題。
四、聯系生活,延續好奇心
科學是一門來自生活且最終要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綜合性學科??茖W課堂不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唯一場所,教室外才是學生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好奇心延續到課外,使課堂內外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只有通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中到處有科學,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帶著好奇心和探究欲觀察周圍世界,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將課堂內的知識延伸到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如生活中常見的礦泉水瓶或各種瓶罐、紙箱、直筒、保鮮袋、牛奶盒、泡沫片、一次性筷子等等,引發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樂于對周圍世界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利用身邊的材料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善于用所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質。比如,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實驗中,實驗室提供的材料是玻璃管與燒瓶,而教師可以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替代,如各種瓶裝的口服液。部分細心的學生在實驗時發現口服液在受熱時先液面下降后上升,受冷后液面先上升后下降這種奇妙的現象。學生的好奇心就被激發了,會將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帶到課堂外,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究。換成其他的器材,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現象呢?學生就會將課堂內產生的好奇心延伸到課堂外,利用課余時間繼續探究。采用這樣生活化的實驗材料,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觀察到的現象的認識,延續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進行課后科學探究活動,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總之,好奇心是引領學生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只有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巧妙利用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才能促使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愿意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獲取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山香教師招聘考試命題研究中心.《山香2018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教師招考真題考點1001歷年真題與考點精煉》[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77
[2]陳文英.珍視孩子的好奇心:談對幼兒進行自然科學啟蒙教育[J].中華家教,2006(8):39
[3]山香教師招聘考試命題研究中心.《山香2018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教師招考真題考點1001歷年真題與考點精煉》[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4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