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佳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增加。為了切實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逐步發展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憑借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依靠信息技術,建構翻轉課堂以及巧用信息技術,促進家校融合等。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典型案例,淺顯論述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有效運用
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越來越緊密。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一種無形推手。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異彩紛呈的教學內容、自主高效的翻轉課堂以及富有成效的家校融合等都是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途徑。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時,教師一定要找準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借助于信息技術這只無形推手,循序漸進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
一、依托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相關教學內容的一扇窗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能夠將原本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體,進而加深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依托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不僅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教材教學內容,還要慧眼識珠地搜集一些媒體教學素材。如此一來,以教材教學內容為焦點,以媒體教學素材為支撐,以學生實際學情為參考,教師就可以創設出各種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伊始即時播放了電子白板中的一段課文視頻。視頻中栩栩如生的畫面向學生清晰地展現了桂林山水的畫山繡水。這些畫山繡水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能夠讓人心曠神怡。相比于開門見山地學習課文而言,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桂林山水的美景更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據此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為了創設更為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教師還可以搜集一些自己或學生親自到桂林山水旅游的圖片資料,并利用這些圖片資料制作成精美實用的課件。因為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游人”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高漲。
由此可見,教師圍繞教材教學內容,依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創設的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濃厚興趣,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性因素。因此,以創新教學方法為契機,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不僅要圍繞教材教學內容,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更要恰如其分、適時適度地利用信息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夯實課堂教學重點,還有助于突破課堂教學難點。不僅如此,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還有助于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更好地互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為例。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既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又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夯實這一教學重點,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不妨巧妙地利用電子白板。具體如下,教師首先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繪制一張作者游覽雙龍洞的簡易地圖;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游客”,自己扮演“導游”,對雙龍洞中的每一處景物進行詳細介紹。(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一個過程。)緊接著,教師可以再讓某位學生扮演“導游”,引領其他學生“游覽”雙龍洞美景。(多媒體的巧妙運用正好促進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觀看多媒體視頻,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出一篇關于雙龍洞的導游解說詞。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是教師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的一條必由之路。融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能夠對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憑借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豐富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讓課堂變得異彩紛呈。在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教學資源。憑借這些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形形色色與教材教學內容相符,與學生實際學情相宜的教學資源是教師建構高效課堂的重要支撐。然而,受限于教師有限的精力,教師完全依靠自己搜集與制作的教學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需要合情合景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中又恰好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教師正好可以憑借信息技術,適時適度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比如說,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互聯網渠道在一些基礎教育資源平臺上廣泛搜集與整理一些教學資源。在這些基礎教育資源平臺上面,有琳瑯滿目的教學課件、切合實際的教學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題目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圖片等。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利用的教學資源。利用琳瑯滿目的教學課件,教師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利用切合實際的教學設計,教師不僅可以借鑒別人有效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利用形式多樣的練習題目,教師不僅可以指引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無論是琳瑯滿目的課件,還是切合實際的教學設計,或是形式多樣的練習題目,都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憑借。
憑借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就會得到不斷豐富,據此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也會穩步提升。
四、依靠信息技術,建構翻轉課堂
基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以及順應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潮流,翻轉課堂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翻轉課堂,說到底就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顛覆、一種反轉。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更加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翻轉課堂的建構不僅需要精美實用的微課,還需要傳播微課的流暢網絡。有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靠信息技術,制作以及傳播精美實用的微課等。而這,也正是教師建構翻轉課堂的一個過程。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課文為例,為了讓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筆者精心制作了一節微課視頻。在這節微課視頻中,教師通過深入淺出地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以及清晰完整地展現黃河變化的過程,讓學生對黃河的變化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如此一來,夯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以及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還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互聯網基礎教育資源平臺廣泛搜集一些微課視頻,緊接著,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這些微課視頻進行修改編輯,以便使得這些微課更適用于自身的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將這些微課視頻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中。最后,利用這些微課視頻,學生就可以卓有成效地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益了。
在教師依靠信息技術建構的翻轉課堂中,課堂教學重點被不斷夯實,課堂教學難點被有效突破,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得到了逐步發展。
五、巧用信息技術,促進家校融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好比是兩只“腳”。無論是脫離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還是脫離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仿佛是一只腳走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同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家庭教育這只“腳”也是不可或缺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不僅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學生發展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然而,有時候雖然教師布置了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的作業,但是,因為教師有限的精力,根本無暇對學生完成預習或復習的實際情況進行跟蹤式檢查。再則,因為小學生的自制能力相對比較弱,如果教師不進行跟蹤式檢查,那么,學生在完成預習或復習任務的時候肯定就會敷衍了事。在這樣的時候,家校融合就顯得極為必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促進家校融合,進而提升學生預習或復習的實效性。
比如說,在教育信息化時代,微信群的巧妙利用可以暢通家校溝通的渠道。具體而言,就是教師可以在班級微信群中分享一些微課視頻。前面提到,利用這些微課視頻,學生就可以進行自主預習或自主復習等。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要求一部分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將作業拍照并通過家長的智能手機提交給教師。之后,教師就可以隨時隨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閱,并及時向學生反饋批閱意見等。
除此之外,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教師還可以及時和家長溝通,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不良思想苗頭等進行溝通交流。而這些,正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家校融合實效性的一些具體做法。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家校融合的途徑更加廣泛,家校融合的實效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據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清晰了解教材教學內容的窗戶;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據此為學生找到一條大幅度提升自主學習效益的蹊徑;教師可以憑借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據此為學生打造一個全面展示課堂教學內容的舞臺;教師可以依靠信息技術,建構翻轉課堂,據此為學生搭建一方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舞臺;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促進家校融合,據此為學生開辟一條逐步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汪紅林.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2.
[2]徐云.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9):1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