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凝
摘 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教會學生勇于表達自己,如何通過有機引導小學生寫出一篇符合自己年齡段的文章來,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針對性展開教學。情境教學法是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小學情境作文教學會把學生帶進自然、社會和課堂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運用語言,使得作文成為兒童樂于接受的學習活動。通過所了解到的現在小學作文教學情況,討論一下情境教學法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使用。
關鍵詞:小學作文;情境教學法;教學藝術
《大綱》指出:“作文就是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小學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結合完成思想品德、智力技能、審美能力和發展個性的任務。可見小學作文教學不是孤立的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小學作文的性質和任務體現了人才素質的要求。
通過近幾年數據調查報告顯示,我將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簡單概括為三類。一是小學生寫作厭煩情緒重,對作文產生畏懼。于是便開始套作、背作。二是生活基礎薄弱,素材少,內容空洞。大多數小學生感覺沒有什么好寫的,有的甚至胡說八道,亂寫一通。三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真實。其實小孩子的世界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他們的內心應該充滿無數天真爛漫的想法,可一到寫作文,為何學生就沒有“我手寫我心”的欲望呢?
低年級小學生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大多是以形象的觀察、想象來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運用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審美情趣,以及愉悅的反應,激發小學生寫作文的動機。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是抽象邏輯思維,人際交往成為主導活動,開始出現自我審美意識和社會實踐服務。這一時期,教師需要在情境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培養高尚的品德,把作文與生活、社會實踐、語言實踐結合起來。
為了讓小學生喜歡寫作,有寫作欲望,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小學情境作文教學會把學生帶進自然,社會和課堂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運用語言。提供豐富多彩的客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興趣,把集體生活的感性形象變成豐富多彩的語言,使得作文成為兒童樂于接受的學習活動。
皮亞杰指出:“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即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教師如何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教會學生勇于表達自己,如何通過有機引導小學生寫出一篇符合自己年齡段的文章來,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針對性展開教學。情境教學法是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常用方法。由此看來,小學作文教學和情境教學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如何將情境教學運用到小學作文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語文素質學習的目標,從情境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質,發揚學生的個性。“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是現在以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認同的建構主義觀點。的確,如果學習者無法看到與新知識相關聯的已有經驗,如果學習者認為需要他學習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或者學習內容是枯燥、死板的,都將使學習變得困難、乏味和容易忘記。而情境教學可以讓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書本知識和真實世界的聯系,身臨其境之感讓他們在愉快的有意義的情境中,輕松主動地學習。情境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從兒童出發,這也恰恰是建構主義所提倡的“從學習者出發的觀點”。情境教學十分重視課前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不僅僅指向于課堂的知識內容、課堂流程,而且也指向于小學生的情感陶冶和價值思考。所以教師應該走在小學生的前面,超前一步進行導航,使課堂做到情智結合,情趣相激,智趣相生,才會成就無數精彩的生成。
一、創設情境的方法
從兒童出發,情境教學首先要考慮到學習的內容與兒童原有經驗之間的距離。許多時候語文教材描寫的都是離學生有些遙遠的時空發生的事情。如何才能讓兒童穿越時空界限,體會到故事中主人公真切的情感,故事所發生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呢?老師可以憑借生動語言描繪,不知不覺把小學生帶入故事的某個場景中,從而使人物和情境就在小學生眼前。教師的語言描繪具有形象性、導向性和示范性,既可以加深小學生對客觀表象的感知程度,又調節和引導兒童的認知活動。使兒童按情境作文教學的訓練目標確定觀察重點,有意識把觀察想象審美結合起來,獲得對特定具體情境的感受,從而激發情感,提高教學效應。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續寫時,老師就先和學生對話。先請大家閉上眼睛,這個畫面把我們帶到了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故鄉。你們看,遠處的高樓燈火通明,人們都在自己的家里歡度圣誕節,然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怎么樣呢?(動情的描述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那一天的夜,冷極了。小女孩又冷又餓,她走在雪地里,最后坐在角落里,坐在寒冷的雪上的她該怎么辦,所幸她還有火柴,她劃了根火柴來溫暖,在微弱的光中,展開了美妙的幻想。好了,請大家睜開眼,續寫小女孩到底會幻想到什么呢?
這段語言描寫得非常傳神,極具感染力,許多富有真實感的細節正是把兒童帶入情境的關鍵所在。情境教學十分注重教師的語言描述。語言的形象性和可感性決定著情境營造的失敗與否,所以要重視老師的語言描繪。這段描述就是最好的說明,要想形象可感,就要著力表現真實的細節,只有這樣,兒童仿佛才能看見、才能聽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設置情境的方法
1.觀察自然,體驗生活
小學情境作文教學中擔負著在情境中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任務,那么首先就要發展小學生的觀察力。觀察為讓兒童睜開眼睛,沒有壓力束縛,好好看看這個色彩繽紛、形態萬千的客觀世界。讓這美景成為孩子智慧的重要源泉,讓這五彩斑斕的世界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感知對象,成為兒童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教師在引導兒童進行觀察時,應明確觀察的目的美。在觀察過程中,發現美、理解美、描述美。
2.渲染氛圍,以情訴情
近年來,一個被稱為情緒智力的概念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情感、意志對人生的重要性。有人把情緒稱為思維的發動機,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情緒與學習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習變得高效。小學的情境作文教學已超越了傳統教育。它以情感為手段,又以情感為紐帶,在作文教學中體現,以情促知,以情啟智,以情尋美的全人教育。小學的情景作文教學將“育人以情”為中介,把作文教學融匯于情境中。
教師創設最佳情境,在情感氛圍中引導小學生融入,觀察物體時體物入情,觀察人物時觸發情感共鳴。并以豐富的情感與小學生展開情感交流,讓小學生在觀察、審美、升華道德理念和發展認知能力的過程中,享受到情感的快慰和滿足,使情感成為小學生愿意學習的內驅力,讓每個小朋友都學會“為情而造文”,從而使作文教學在滲透情感教育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表演體會,激勵想象
小學作文教學的表演情境包括角色表演情境和文藝表演情境。所謂角色表演,指的是在作文教學計劃中,模擬生活中的人物角色,按照特定內容來進行角色表演。文藝表演通常指的是文藝節目表演。文藝節目表演和角色表演都具有創造性,都是小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創造出表演形象。使得表演形式生動,并帶有個性特征,甚至會有一些細節令大家發笑,但事后思來,正是這些幽默性,令兒童情緒熱烈,印象深刻,易于激發出兒童的作文動機。
4.巧設問題,激起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必須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情境教學正是一種使小學生學會生疑的教學方法。兒童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大腦由無數個問號構成的,教師需要通過巧設疑問,在順其天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生成問題的品質。激其疑,發其問,積極引導,循循善誘,有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自動生成,最終,自制其境,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三、再現情境的方法
1.音樂情境的渲染性
音樂情境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和豐富的審美,音樂創造的意象意境深遠。小學情境作文教學并不是急于要求小學生進入音樂情境,理解音樂創造的形象和意境,完整的感受和理解音樂描繪的情境。小學情境作文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的想象力、觀察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制訂音樂情境作文計劃。教師不僅要注重音樂情境的渲染性,還要注重音樂情境的陶冶性。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強烈感受,產生情感共鳴。還要把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有機地與欣賞形式結合起來,根據教學計劃需要,進行語言片段的訓練。
2.圖畫情境的形象性
小學情境作文教學的圖畫情境包括插圖、剪貼畫、簡筆畫和多媒體畫面創設的情境。圖畫情境的形象畫面,滿足兒童感知的視覺圖像易于理解的特點。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在圖畫作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特定的鏡頭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兒童進入看圖寫圖的過程,即從圖尋美,到以美激情,到以情促思,到以思寫作。把再現圖畫情境和創造圖畫情境結合起來,成為情境作文的題材。
陶行知說:“作文是離不開生活的,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寫作。”簡單枯燥的生活自然寫不出什么好文章來,要想讓課堂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那么情境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當教師設計好了教學情境,對打開學生發散思維的閘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得學生的理解、消化知識的同時保持著好奇心、興趣、熱情,從而進行激情寫作。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寫作能力,寫出讓人嘆服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1]趙富良.閱讀·抒寫·分享[J].生活教育,2011(3):73-74.
[2]李吉林,田本娜,張定璋.情境教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