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仙住
摘 要:數感,實際上指的就是,能夠主動、自覺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具體點說,就是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理解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這是基本的數學素養,也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但是,數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數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重視學生的主觀體驗,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構建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培養
說到底,數感就是一種心智方面的技能。如果說,動作需要肌肉的記憶,表現在外,那么,數感則是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只有具備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其功效時,數感才會出現。當然,要想達到這個境界需要長期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講,只要具備基礎的數感,能夠解決較為簡單的數學問題即可。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感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在生活體驗中培養數感
數學教學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就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結合生活中的現實案例講解和分析數學知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在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比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感知能力,筆者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一元的硬幣約重多少?兩本數學書約重多少?一袋面粉約重多少?學生在估算這些重量的過程中,就能夠體會到像硬幣這樣的小物體就要用克表示重量,如一元硬幣約1克。而像面粉這種比較大的物體就要用千克表示。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和常見的物品中,就掌握和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可見,要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問題情境中培養數感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和基礎,學生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夠掌握一定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構建有效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為學生講解整數的“大小的比較”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首先,筆者為學生提供了45、75、56、9這些數字,并且,要求學生比較這些數字的大小。學生能夠利用“<”或者“>”等符號來表現這些數字之間的關系的。緊接著,筆者又為學生提出了問題:那么,56與9比較呢?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夠掌握用大得多或者小得多這樣的語言來描述這些數字間的大小關系的能力。而這種數學思維在分數的意義的講解過程中也是適用的。在實際教學中,首先,筆者為學生提出了問題: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這個蘋果的幾分之一?把一箱蘋果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這箱水果的幾分之幾呢?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就能夠發現,在具體的情境中,數的大小是有相對性的。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自然就能夠體會到數字的實際意義,對于數字的感知能力也就會提高。
三、在交流互動中培養數感
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但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要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從而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學習和借鑒。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可以用來交流信息,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進而促成數感的形成。
比如:在“分米和毫米”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首先,筆者為學生出示了一個長度10厘米的直尺圖,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這個直尺的長度。之后,筆者帶領學生測量了鉛筆盒的長和寬,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體會到長140毫米,也可以用1.4分米來表示。同時,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就建立起了整數和小數之間的聯系。最后,筆者要求學生互相交流了自身的想法。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在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就能夠培養起自身的數感,而學生的數學素養也有所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數感的培養,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狀況出發,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情境,提供有效的數學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分析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并且,教師要注重交流和互動的環節,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敏玲.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生數感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8(29):36-37.
[2]黃嬌.加強數感培養,夯實數學基礎[J].華夏教師,2018(25):2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