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明
摘 要: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行深入探究,希望得到的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希望這些方法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素質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全國的學校紛紛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力求突破陳舊的教學方式。雖然新型的教學方式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廣泛應用,但是在實際踐行中教學改革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造成效果不樂觀的因素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原因是傳統應試教育的一些觀念根深蒂固,教師雖然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但是內心深處舊式教育觀念的影響依然揮之不去。這就導致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改革中,或多或少的在模仿傳統的教育方式,導致教學改革不徹底、不全面,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第二種原因是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的理念理解不透徹,在實際運用中缺乏科學性,雖然他們已經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傳統教學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在教學改革中過于重視新式教學方式的形式化。不少教師認為通過簡單的教學方式改變,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教師過分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卻忽略了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教師不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特點,依據教材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偏差。使得教學改革之路走向了歧途。
第三種原因,是一些教師仍舊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式。由于目前的素質教育改革還不太徹底,很多地方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考試方式沒有變,成績是決定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所以,一些教師仍然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工作第一重心,不注重學生長遠發展,只看重學生目前的學習成績,關心的是學生的升學率問題,而不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幾種原因都導致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效果差強人意,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問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不敢提問、不會提問。針對這些不良因素,學校和教師一定要積極行動起來,盡快糾正錯誤的觀念和不當的行為。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的全面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二、做好知識建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受舊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學習的方式,學習主動性很差,學習能力不強,如果突然轉變為自主學習,反而會非常不適應,內心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善于思考發現問題,必須得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
第一步,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教師在讓學生自主探究之時,可以在旁邊耐心輔助,而不是橫加干涉或者是置之不理。學生在探究中總會遇到一些難點和重點,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及時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分析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雖然是點撥,也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提出來與自己的不同觀點要積極肯定,對錯誤也要委婉地表示,不挫傷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第二步,教師要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逐漸變為主動學習,在這個過渡教學期間,教師一定不要將教學任務設置的太難,避免給學生造成主動學習沒有效果的錯覺。期間,教師需要注意幾個原則,第一,教授的知識不要復雜;第二,不要過多引導干涉學生的思考;第三,要鼓勵學生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第四,要注重學生潛力和能力的培養。
第三步,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著他們有一顆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探索欲望的心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有趣事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一種很好的吸引方式。在正式講授課堂學習的內容之前,教師可以用一些有趣的開場白吸引學生,通常是小故事或者一些問候,然后主動詢問學生預習本課內容時有沒有遇到難題或者是有意思的地方,讓學生大膽說出來一起探究。如果學生沉默,教師還可以主動提問,將教材內容改編為有趣的故事情境,講述之后再讓學生討論,通過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發現故事情境中包含的一些趣味問題。
三、構建良好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古語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這說明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并不可恥,反而是一種進步的表現,而教師的作用不只是教授知識,更是答疑解惑者。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而不是他們不理解時就大聲斥責,這樣只會讓學生不懂裝懂,錯過了學習的機遇。
教師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可以從兩個策略方法說起,第一種是將問題帶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樂于提問。在一節課快要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有趣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做鋪墊,同時引起學生的探索熱情,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效果會更好。在下節課上課前,教師就可以將這幾個問題再次提出,讓學生來回答,并且對自己預習過的內容提出一些不懂的問題,要注意教師既要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也要讓學生提問,開拓自己的思路,并直接參與到知識的思考中,而不是被動接受。針對小學生,教師提問的內容可以是簡單又有趣的,比如說在學習各種圖形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些物體,和學生一起探究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并啟發學生對常見的物體仔細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又應該是什么形狀。
另外,教師要盡量耐心回答學生的問題,并適當鼓勵。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層面十分缺乏,本身又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探索心,因此經常會有一大堆大人認為可笑的問題被提出來,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耐心回答,并且充分拓展,讓學生詳細了解問題的答案。如果受時間限制,不能回答學生的所有問題,教師可以委婉地表示還有重要的教學任務,等到課后再回答,或者是借此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任務,讓他們回家與父母一起互動探究。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