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標志。2015年國家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著力強化教育脫貧在民生脫貧致富中的關鍵性作用,且明確指出教育扶貧是扶貧開發新階段的主要路徑和措施。從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尤其在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美育教育仍然是素質教育中亟待補齊的短板。通過研究能夠進一步強化貧困地區美育育人功能,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確保如期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
關鍵詞:想象;心理;現代繪畫;音樂性
根據對教育網絡精準扶貧相關文獻的整理和研讀發現,關于此類研究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2012年開始就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進行解讀報道,2015年研究逐漸豐富,2016年、2017年的研究成果呈井噴式的增長。學者們的主要關注于教育網絡精準扶貧的意義和價值的分析。在精準扶貧政策落實過程中,理論實務界涌現出了大量有關精準扶貧具體實務的工作總結。關于貧困地區美育教育發展的研究早在2000年就有所涉及,近年來則多趨向美育政策研究。而關于網絡精準扶貧助推貧困地區美育教育發展的研究相較而言甚少。
教育網絡精準扶貧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推動貧困地區美育教育發展,貧困地區美育發展能夠更好地完成教育網絡精準扶貧任務。目前針對網絡精準扶貧助推貧困地區美育教育發展的研究仍處于初探階段,進行實操性的探究較少。因此,從教育精準扶貧出發,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聚焦貧困地區,探索網絡促進美育發展的可行路徑,于當下扶貧攻堅實踐有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需求支撐
目前全省農村小學教學點情況:全省現有農村教學點3238所,農村小學生47.2萬人,在教學點就讀的學生有50728人。全省58個貧困縣共有教學點1969所。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現有教學點287所(不包括寧武縣、大寧縣、永和縣)。
從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尤其在我省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美育教育仍然是素質教育中亟待補齊的短板。目前,全省農村貧困地區學校的課程資源薄弱,校際師資水平不均衡和老師下鄉難的問題突出,農村貧困地區嚴重缺少音體美教師,音體美課程開設嚴重不足,美育教育較為匱乏,急需小學美術、小學音樂等課程。戲曲、書法、篆刻、剪紙、鑼鼓、花鼓、民歌、皮影、年畫、手工制作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被教學邊緣化,農村小學生缺乏音樂、美術文化素養,嚴重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政策支撐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逐漸成為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扶智的有效手段。
2015年11月,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就“怎么扶”提出“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將“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作為五大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扶貧攻堅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教育扶貧成為扶貧開發新時期、新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4月19日,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
為深入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及建檔立卡等貧困人口為重點,采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確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促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2017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中期有關工作的通知》,切實做好全面改薄中期有關實施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改薄任務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到2018年,學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資源配置逐步優化,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2018年4月21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在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暨第三批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簽署儀式上強調,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多渠道豐富充實學校美育資源,加快美育工作信息化進程,讓廣大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美育資源。
山西省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管理辦法,推進了我省教育精準扶貧的步伐,相繼出臺了《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根據《山西省教育扶貧行動方案》精神,山西省教育廳下發了《山西省2018年教育扶貧行動計劃》的通知,并出臺《關于配合做好教育網絡扶貧相關工作的函》。
三、意義支撐
一是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領域網絡精準扶貧和信息化應用的戰略部署。剖析和解決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相關政策,探索建立扶貧工作有效進行的機制和路徑。
二是切實把握學校美育的育人導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進一步增強了對學校美育意識形態屬性的認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全過程。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教材與教學落實、落細、落小,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學校美育工作展現新局面。
三是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扶貧的引領作用,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優質資源共享精品課系列示范行動,出版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集,不斷積累和豐富教育和教學優質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
四是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通過資源體系,加快實現偏遠農村地區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五是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貧困地區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的能力,創新農村偏遠地區教師智慧成長的新模式。建立農村中小學美育教師補充機制,使經濟逐步好轉的縣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教育,能夠為缺乏音體美教師的學校配齊專職教師。
六是通過對貧困地區美育發展的研究,整合全省各個地區和學校的信息化有效資源,深化基礎教育、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帶領一批學校開發、研究教育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入融合,總結經驗,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宣傳。
統籌推進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拓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扎實推進網絡扶貧扶智,增強貧困地區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貧困農村信息化水平,增強貧困地區學生文化自信,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有效機制,加快“三通兩平臺”建設,推進“遠程同步互動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促進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