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玲
摘 要:在當代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課堂上語文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教師應當對語文這個科目挖掘出其特色,采用適當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投入情感教育模式中,讓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策略方法
語文教學對于每一個學生以后的生活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教師的情感教育在其中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入情感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充滿意義的,教師用更加生動的方式,例如圖片、動畫和文字會使學生對學習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影響
(一)提升思想表達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在身體心理處于沒有成熟的階段,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往往不能將自己的感受清楚順利地表達出來,教師應當抓住學生好奇心強,更喜歡新鮮事物的這一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表達出內心的想法,長久以來學生會培養出自己的一套語言表達系統。
(二)培養學生雙商
情商和智商二者缺一不可,小學階段情商和智商處于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其中情感教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會在老師的情感教育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國外很多科學家做了實驗,證實了人類情感的教育比起生冷的機械教育來說,情感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是好處極大的,人類情感教育的孩子日后都有較大的成就,機械教育則會導致部分學生的性格較為偏激。
(三)建立自我意識
小學生剛進入學校,與社會有著很少的接觸,大多較為單純,如果沒有父母完善的教育很容易上當受騙,從而影響學生的日后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能夠很大程度地改變這一情況,情感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自我意識,對于外界有著一定的了解,遇到問題能夠有著多方面的考慮,從而保護自己。
二、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學秘籍
語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樣,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用情感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不能達到這一點,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這需要老師進一步地努力并且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教育模式中。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小學生接觸到的人除了家人最多的也就是老師,在他們看來老師除了年齡比他們大之外沒有別的區別,和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友誼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和小學生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對于不同的學生還可以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應當主動構建交流通道,和學生建立師生關系橋梁。
(二)特定環境下的情感教育
“好馬配好鞍”,一個良好的環境無疑對要做的事情起著巨大的影響。同樣情感教育也是類似的問題,幾篇截然不同的課文學習配上不同背景其效果也有所不同。如果老師在課文教學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拋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去回答,學生對此有了熱情,可以幫助他們積極地思考,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進行。像是在學習我的父母這篇課文時,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的父母是什么工作,你與父母發生過什么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共鳴,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然后教師以此為鋪墊講授課文,無形之中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情感的表達能力。
(三)科技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教學出現在廣大學校里面。多媒體的出現對于教育史無疑是里程碑的存在,多媒體不僅方便了教師的教學還給了學生新奇的體驗,與以往單一的黑板教學的枯燥乏味相比,多媒體仿佛打開了新的世界。就像是在憫農這首古詩的學習之中,這首古詩讓學生翻來覆去地去讀去看,只能背下來文章翻譯,沒有別的理解,相比讓學生看一遍與憫農相關的動畫演出,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情境,作者當時內心的感受等等,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
(四)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
教師想要教導好學生,要學會與時俱進,不應該套用以往的教學模式,按照老經驗老辦法去教導學生。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不僅應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應該把握學生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在時代進步的潮流中迎流而上,給予學生更好的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對于文章的激情,蘊含感情去閱讀理解文章,向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給學生一個帶頭作用,引領學生去理解文章包含的感情,讓學生在情感上得以解讀文章,提升學生的情感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融入情感教育已經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情感教育對于下一代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筆者在此寫下這篇文章,希望這篇文章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有所幫助,在不久的將來,情感教育將會是新時代語文教育的主題。
參考文獻:
[1]安芬.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中外交流,2017(31):294-295.
[2]唐劍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J].速讀(下旬),2017(7):53.
[3]方玉玲.寓情于文中,感悟于心靈:小學語文情感教育途徑探索[J].課外語文(上),2017(1):16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