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秉國
在新課改新形勢下,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緊跟快節奏的時代步伐,卻與自身行業的初衷相行漸遠。很多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新的教育形式,真正有效的語文教育科研必須是源于本校實際的“做”。這是常識,沒有做、只有寫的語文教育教學,是不切實際的。語文教育的真理很多,它們就存在于實際生活中,存在于校園中。越來越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追溯教育的本源,重申教育的真理,回歸教育的初心!所謂教育的真理,應是最正確、最淺顯,為人所共知卻又是最不應當遺忘的教育初衷。我們在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探討小學語文教育的有效途徑。馬拉古奇說:“我們不再把兒童看作是孤立的和自我中心的,不再把他們看作僅僅專注于與物理世界的互動,不再僅僅強調兒童的認知發展,不再低估情感或那些非邏輯的東西的作用,也不再會模糊地界定情感領域的作用。相反,我們認為兒童有著豐富的潛能,他們很強大,有力量,有能力。同時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和成人以及其他兒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語言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語言從來都不僅僅是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工具,表達的淺層意思,語言所顯露的氣度與溫情才也是語言魅力的真正所在。在語文教育中教師的語言是一種藝術的存在,它是開啟兒童智慧的神奇咒語,是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是指點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風向標。
語言是塑造孩子健康心靈的法寶,小學階段的學生心靈和身體都正處于非成熟狀態,不成熟是什么意思?我們有時候沒有意識到孩子們之間用拳腳牙齒解決問題,有時是溝通能力的不足。在孩子們無意識的情況下,他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比我們認為的打和不打要豐富得多。許多類似的問題,讓我覺得是我們對兒童理解得不夠。在我任教的班級中,男孩子特別容易突然地給別人一下。仔細觀察就發現,別的孩子加入游戲或者是參加活動很自然就進去了,而他糾結半天,好不容易開口提出要求:“能不能讓我玩呢?”馬上聽到很干脆地拒絕:“不能,我們不跟你玩!”于是他很生氣,開始動手,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的情況是,兩個人好好地說著話,一個孩子突然上去就是一下,而且下手特別地重,對方就生氣或是哭了。實際上他表達的是一種想要加入的意愿,或者是希望與人發生更多的聯系,但是他的語言跟不上。女生的情況在低幼的階段要好一些,她們特別能說。
語言,無論是外語還是母語,都是大腦神經起主要作用。外在的語言學習方法越接近大腦的運行方式,習得效率才更能越高。不要輕易相信花拳繡腿。小姐姐大約10歲騎著小自行車,媽媽在后面扶著,小弟弟大約8歲推著自己的塑料滑板車,到了小廣場邊上要過馬路。姐姐停車抬頭看,弟弟低著頭還是一個勁猛推,路上有車要開過來了,媽媽喊一聲“有車”,趕緊拉弟弟,可能一著急拉到了弟弟的耳朵,弟弟疼得死命哭起來。媽媽還責備:“說了有車,沒聽見嗎?”大人說話其實不合格,因果關系在孩子的頭腦里還沒形成連接。如果我們是弟弟,想一想,有車就有車唄,跟我有什么關系?想讓我干嘛直接說呀?媽媽應該說出更有效的話和更有意圖的指令:“有車,弟弟,停下!”或者“弟弟停住,抬頭看車!”……
家長的言傳身教,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家庭教育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比如非智力因素方面,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基本規矩等。所以,做家長的首先自己要學習,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新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育兒能力。做父母的應明白,教育并不只是認字、讀書、數數等,也包括孩子的舉止行為、感知認知等各方面。更好的學習語言的方法是什么呢?聽到哭聲,見有一個好像爺爺或外公的人,抱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女孩。可那不是正常地抱著,而是像捧水泥袋一樣橫抱著。小女孩哭得很厲害,只見那個爺爺大約是被哭聲哭煩了、哭怒了,很死命地把小孩甩一甩掐巴掐巴,好像那是個壞了的毛絨玩具,想用蠻力讓它聽話。小女孩伸出一只手,一只想掙脫想、想勾住什么能拯救自己的手,被那爺爺用力地打了一下手,哭得更厲害了。走過我身邊,見我盯著他,他才把小女孩豎著抱起來。
在教育這個領域中,不論對于父母還是教師,最艱難的功課不是提高自己教養的知識和技術,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理解孩子,或者叫:理解兒童。“求求你別跟我說話了!”在我前面一排,一位爸爸帶著小兒子坐在左邊兩個座位,媽媽帶著大兒子(十歲左右)坐在右邊兩個座位。也就那么幾分鐘的時間里,大男孩一直在不停地說啊說啊,問媽媽各種問題,一個接一個,老爸時不時解答解答,想用某個答案終結孩子的提問。可孩子還是問個不停,坐在媽媽旁邊,一會兒喊你看那是什么?一會兒問為什么?從相貌、嘴型、氣質來看,這位媽媽可能是比較安靜的性格,不愛說話的類型。我看她真快被大兒子給逼瘋了,就近乎哀求地對孩子說:“求求你,別再問了好不好?!”然后,大男孩就只好扭過身雙手扒著黃色的扶手鐵桿,臉朝窗外,靜靜地看著車窗外一閃而來一閃而過的各種東西去了,車廂里安靜了。
幾個小孩在一塊玩的時候打起來了,孩子們開始哭。你很生氣:怎么能打我的孩子呢?或者你很抱歉:我們家孩子又打別人了。有的家長說沒事,他們這會大家到明天又好了。有的家長會憤憤不平:怎么老是我們家孩子挨打?我究竟應該教孩子還手還是不還手?
教師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的主要手段,有些新上任的老師,課前準備得非常充分,可是卻始終得不到良好的課堂效果,而有些教師上課過程中基本不需要維持秩序,卻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到自己身上。教師語言藝術的高低則會直接影響學生上課對知識的接收程度。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的語言生動有文采,才能吸引人,打動人。每位教師要盡量做到“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努力提高自己教師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領悟到教師語言的藝術和魅力,從而大大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賈老師有力的一句“上課”,我們小學四年級的同學們喜歡的語文閱讀與寫作課開始了。這堂課賈老師開門見山,先是念了一首詩: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接著就向我們問道:“同學們知道這首古詩的韻腳是什么嗎?”突如其來的問題還是把我們問了個措手不及,還好有個同學搶答:“就是最后一個字尾音相同!”賈老師聽后故意憋著滿意的笑容說:“呦,居然沒有難住大家啊!”老師還是為一知半解的我們詳細講解了什么是押韻、怎樣押韻,還和我們分享了好多古詩詞,一字一句地幫助我們理解詩中押韻的音在哪里。
又到了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賈老師試著讓我們自己在詩詞中找到韻腳,跟隨著老師的思路,經過幾次練習之后,同學們已經能夠快速地找到詩詞中的韻腳了。為了證明很好地掌握了這個“高超的技藝”,我們還嘗試自己寫了一句詞:“小熊貓,圓圓真可愛,又黑又白愛發呆,小小耳朵豎起來,吃竹爽歪歪”。看到這里的阿姨,是不是也覺得我們非常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悠揚的歌聲飄出教室,如果您此時站在窗前,一定會以為這是一堂音樂課。那可就錯嘍,這是我們小學五年級的語文閱讀與寫作課。提到古詩詞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很難背,而賈老師總是能想出辦法讓我們記得快、記得牢。這節課上老師問:“同學們知不知道詩和詞的區別?”這個可難不倒我們,有的同學說詞是分上下闋的,賈老師表揚他形容得特別準確!不過我們知道賈老師的大招一定在后面,這不,接下來老師就帶著我們以《清平樂》為原型創編了一首《清平樂·定漢小學》。我們念著屬于自己學校的詞顯得格外神氣,估計一定有忍不住的同學下課后背給其他年級的伙伴聽。
賈老師還給我們講到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一段電影片段讓我們對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原來作者林海音(英子)講述了一段關于回憶童年的故事。老師同我們一起分享童年時的快樂光陰和不快樂的時刻。有的同學說:“我喜歡打籃球,打乒乓球,運動讓我覺得很快樂。”有的同學更是調皮地說:“上完晚自習之后我覺得比較輕松快樂。”瞬間打開了話匣子的我們根本收不住,賈老師也非常認真地聽著,就連下課都忘了。現在想想,這也許就算我們少年時快樂的時刻吧!
“最好的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最好的學,就是讓學生給別人講。”這位男生我需要特別表揚一下,也是學習一下,為什么?因為太棒了。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練習是“導游詞”。下午當我一進到山腳下的一個小型紀念館時,這位同學們很熱情地來接待我,詢問我需要導游講解嗎?我說好的需要。然后這位同學就很自然流暢地給我介紹了當地歷史名人黃郛的一生公益所作所為。除了這位同學,還有他的好幾位同學都是志愿者,真正的導游講解員,非常棒。這是老師心心念念的“真實語文課”“實踐課”。我心目中的語文課是以上這樣的。聽著老師的言語中的教導,跟著老師的指引進行身體力行的體驗,就是我們同學們滿心期待的語文課。知識源于體驗,快樂源于內心,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給了我們花樣成長的機會,讓我們去跳舞、去唱歌,讓我們去繪畫、去表演!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身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理解學生,尊重他們在成長路上的點滴努力,多給予他們發自內心的贊賞,也許老師不能教好所有的學生,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用心教書育人,用愛感化孩子,因為很多時候,老師不經意間做的一件事,說的一句話,都會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們的心里,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一輩子,所以語文教育中的語言教育是很重要的。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