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陵

一、背景
繪本是現今十分流行的兒童讀物的一種,它有著更優美的文字,有著更文藝的圖像,有著更溫暖的情懷,兒童讀來更有趣味,更親切。相較我們的數學課本嚴謹而理性,對知識體系結構呈現透徹,內容聚集深刻,數學繪本不僅具備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將數學知識融于其中,意會多于點破,內容包羅萬象,生活氣息濃厚。它所呈現給兒童的雖然不是嚴謹的知識,但卻能給兒童學習知識帶來更多的愉悅感。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如果能將繪本的文藝、趣味、豐富與課本的理性、科學、嚴謹進行融合,放之于我們課堂中,那將使兒童更喜歡數學,更喜歡閱讀,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今天就結合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與繪本《兩條射線手牽手(角)》相融合一課中的幾個片段說說我在嘗試將繪本用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感想和困惑。
二、片段與分析
片段一
1.小朋友,你們見過角嗎?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角?
生A:我在數學書上見過角。
生B:我在桌子上見過角。
生C:我在剪刀上見過角。
……
2.看來你們在生活中找到了不少角,我這里有三個物品(三角板、紙工袋、鐘面),你能在這三個物品上找到角嗎?誰能來指一指?是的,這是實物上找到的角,老師把這些實物上的角描了下來,這些圖形就叫做角,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角的動畫。
3.看一看我們大屏幕上的角,再摸一摸你帶來的角,在小組中交流角的特點。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日常導入方式,從課本上情境圖的三個實物出發,抽象出角的樣子,并揭示這是“角”,再由摸一摸的活動感受角的特征,教學過程無功無過。你可能已經看出,學生的認識基礎是不嚴謹的,他們見過的角有很多并非數學上的圖形“角”。更有意思的是,三角板和紙工袋因為是標準的三角形和長方形,所以指角時沒出現問題,但是鬧鐘上的角有孩子指了“腳”,還有指了鬧鈴“角”的,其實有時實物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抽象概念,反而摻雜了很多無關概念的表象干擾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全然感覺不到新鮮、有趣,而學生的錯誤也常讓老師手足無措。
片段二
1.出示:一段線段,問:這是什么?
2.線段有兩個端點,如果我抹去一個端點,會是什么樣子?(課件演示)
哎呀,沒有端點的束縛,它的這一邊就這樣直直超過屏幕,超過黑板,超過教室射向天空,這條線段就變成了一條射線。
3.如果有兩條這樣的射線,而且它們還手牽手,那會發生什么有趣的變化呢?今天我帶來了一本好玩的書《兩條射線手牽手》。(出示書)想看嗎?
4.別急,在看書前,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兩條射線(在透明的膠片上),你能試著讓它們手牽手嗎?(學生動手操作)
出現下面三種情況:
一一展示后問:你們覺得它們牽手到底會是哪種樣子,哪種更有道理?
生討論:
生A:圖1是在中間牽手,不太像,手應該是那個端點呀,圖3也不太像,那一邊可以無限延長,怎么牽呀。
生B:我也同意,感覺圖3肯定不是,一直延長的那邊應該不能牽手吧。
生C:我覺得圖2比較像,兩個小圓點就是它們的手呀,這樣才是牽手了。
5.那么你們再看看圖2,這個圖形有人認識嗎?(有學生悄悄說“角”)想看看繪本嗎?出示繪本。
怎么樣,看來你猜對啦。兩條射線手牽手真的變成了“角”。
本次的概念建立過程中引入了繪本,利用繪本標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使接下來的學習有了強大的內驅力。同時繪本由射線引出角,這更接近角的數學本質,而我在教學中通過動態演示線段變為射線的過程,讓學生感知了射線的知識。巧妙利用“牽手”一詞讓學生大膽地猜想并自己試著讓兩條射線牽手自主形成三種圖形,再通過在比較中充分說理,為下面學習角的特征提供了生動的表象。此處的設計因為繪本情境的加入,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的過程已經高于課本,在學生的爭論中無限延伸這一概念也為后面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難點埋下了伏筆。與片段一相比,片段二的教學更貼近兒童認知基礎,也更貼近角這一概念的數學本質。
片段三
1.老師這里帶來一個小故事:讓我們來看一看吧。(繪本第8頁)
2.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三種水果,小組里試一試,你們也來吃一吃三種水果,想一想,吃哪種水果時角最大呀?你是怎樣讓角變大的?變小呢?
3.說得真好,你看,就像你說的,課件演示(繪本第9頁)。
4.小結:角的大小和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對于“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一難點,課本上設計了活動角讓學生操作,而繪本給出的情境則更加有趣,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利用繪本中吃不同水果這一情境,學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角的變化,但繪本中詳細描述了角變化的過程,學生讀過后,操作活動少了思考過程,多了模仿,數學經驗不是自主獲取的。
片段四
1.當活動角活動起來,它像不像是一張大嘴巴,還在吃東西呢。哎呀一說吃的,肚子都餓了,正好,這兒有些水果。看依依丫丫正一口吃下櫻桃,她們想要吃更大些的李子,大得多的蘋果怎么辦呢?(繪本第8頁改)
2.讓我們帶著活動角來玩一玩吧,出示玩角要求:吃哪種水果時角最大呀?你是怎樣讓角變大的?變小呢?
生A:我就是這樣拉開(做拉開邊的動作),角就變大了。
生B:我也是一推一拉,像嘴巴張開,就能吃蘋果了。
3.說得真好,你看,就像你說的,你們拉動的是角的什么?(出示繪本第9頁改)課件動態演示。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小結:角的大小和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在片段三的基礎上,我將繪本的第8頁上多余的文字和角去掉了,轉而設計為“想吃大一些的李子和更大的蘋果要怎樣變化呢?”給學生接下來的動手操作留下思考的空間,學生在通過動手操作后,雖然表達并不是十分準確,但是這都是自主獲取的數學經驗,會留下深刻印象。而在出示第9頁繪本時我將本來靜態的畫面變為動態演示,一目了然地看出角的大小是由邊的張開大小決定的。比較片段三和片段四,我們不難看出,繪本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情境,但在使用時還需用心設計,為學生的學留足空間。
三、案例反思
1.選取合適的繪本,恰當應用。
選擇繪本時我們還是以課標為中心,圍繞教材來選取。角的初步認識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尤其是在發現角的大小和兩邊關系上難度較大。我們發現好玩的數學繪本套系里的這本《兩條射線手牽手》中剛好有可以補充教材的元素,設置的情境也正好可以幫助突破重難點,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但使用時也并非全部使用,只將部分內容融入課堂,和課本整合使用,也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而不是照搬。
繪本畢竟不是課本,故事雖然有趣,但知識有時是散點式地分布于整個故事情節當中,所以在課堂上應用時也要注意知識的內在結構,使用時可以調整順序,比如我將繪本14頁的花朵時鐘內容修改后放到角的大小判斷環節作為鞏固練習。有時還要變靜為動,變平面為立體,要多使用視頻、幾何畫板、白板等,注意交互性。有時還需要切分畫面,修改情節。因為我們是在使用繪本教,而不是在教繪本。
3.課下還閱讀權于學生,利用繪本進行課外拓展。
繪本帶給學生的另一個好處在于,課內講不完的部分可以讓孩子回家后再次進行閱讀。比如《兩條射線手牽手》除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初步概念,對角的度量,直角、平角、周角的介紹,同位角、對頂角等這些都已經涉及了,這些內容孩子今后也是要學的,那么課下孩子通過閱讀,對角又有了新的發現,學到更多知識,對課內學習是一種補充和拓展,也是后續學習的基礎。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