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基于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在現階段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各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從學生長遠發展入手,并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目的展開具體教學活動,以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高素質人才。鑒于此,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小學語文教師首要完成的任務即在多樣科學手段的輔助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益于其順利完成基本課堂學習任務的同時為長遠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應用探究
鑒于小學階段學生展現出的年齡特點,趣味教學無疑是較為實用而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且這種方式的實際作用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但是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其具體應用情況卻不是那么樂觀,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即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難以科學把握趣味教學具體實施過程與結果等。鑒于以上情況,在平時課堂教學之余,各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持續對自己的具體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與革新,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相關教學能力,進而準確運用各種具體策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師生合作實現高效教學。
一、師生互動導入,營造輕松課堂教學氛圍
對于小學生而言,正式而嚴肅的課堂學習環境非但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甚至還可能使他們對語文學科知識學習產生抵抗心理,更遑論趣味學習以及有效學習了。因此,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各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導入環節與學生展開親切互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益于消除學生內心的緊張感,使他們有興趣參與到接下來的學習活動當中。
例如,在開始為學生講解《風箏》這篇課文之前的導入環節,我先詢問學生:“同學們都放過風箏嗎?”大多學生回答:“放過。”接著詢問:“那你們有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做過風箏呢?”這時僅有幾名同學回答說在父母的幫助下做過風箏。這時,我就將提前備好的風箏半成品拿了出來,然后讓做過風箏的幾名同學上臺共同商討組合制作了一個簡易風箏。之后,我還向學生講述了自己做風箏、放風箏時的一些趣味經歷,并以此引入了新課教學內容。在以上所述導入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通過親密互動將課堂氣氛有效點燃了,而這反過來也對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積極的引發作用,益于其展開深入學習活動。
二、巧借疑問激趣,引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一般生性好玩,容易被新鮮、未知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假如語文教師一味按照自己慣有思路引用單一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學生不但難以對教師所講的知識產生學習的熱情,甚至其自身僅存的一點求知欲望也可能慢慢消磨掉。據此,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適時設計系列疑問,借用問題未知特性引發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大大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這樣小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教師所引導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
例如,在為學生賞析《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并沒有只以單純講解灌輸的方式展開具體教學活動,而是適時穿插了一些相關提問,要求學生作答,如“愛迪生爸爸為什么那么生氣?而愛迪生又是怎么‘胡鬧的?他當時為什么要捧回一面鏡子?”“為什么后來醫生對愛迪生進行了夸獎?”“請同學們想一下愛迪生為什么會想到那樣一種辦法呢?假如是你們遇到文中情況,你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等等。通過上述提問,我既打破了語文課堂的單調枯燥氣氛,又為語文學習增添了一定的生動靈活元素,在此環境中學習,小學生不僅可以對當前具體知識內容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對整個語文學科知識產生探索求解欲望,益于長遠發展。
三、引用生活資源,創設熟悉課堂學習情境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是極為緊密的,但與此同時,語文作為一門考試科目,其具體知識內容自然也會或多或少呈現出一定的抽象性,易于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鑒于以上情況,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適時引用生活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而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生活聯想中對語文知識學習產生極大興趣。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也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把握助人為樂的精神,我便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些助人為樂的真實事例,如在公交車上,一個戴紅領巾的小朋友把座位讓給了一個老奶奶;一位叔叔兜里的蘋果散了出來,三五個小學生主動上前幫他把蘋果都拾了回來;等等。接著,我還鼓勵學生聯想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大家講述一個助人為樂的事例。在此聯系生活資源所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即可充分感受到一定的熟悉輕松氛圍,從而愿意在相關知識學習活動中花費較多精力,益于語文綜合能力大幅度提升。
總之,在現階段教育教學環境中,趣味教學措施漸漸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所認可與接受,但在此基礎上,教師仍需不斷加強具體實施策略研究力度,以增加具體教學活動的科學針對性,最終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助力高效教學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鑫.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8(22):42-43.
[2]王利國.以興趣激發動力:淺析小學語文興趣教學[J].學周刊,2018(24):134-135.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