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鄭金玲 劉楊瑞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道德情感的探討過程,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從而更好地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利用好教學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學,而小學語文教材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和輔助工具。基于此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養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健全人格
根據相關的數據表明,現今小學生的整體人格發展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學校和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提升。現今教學已經不再是追求分數、升學率的問題,更多的是對學生人格教育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以及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語文閱讀教學是對文章或者讀物進行認知、理解、深化、吸收以及應用的過程,是小學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語文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培養積極的心態
小學生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性格較為活潑好動,以及思想仍處于跳躍和活躍的狀態,很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都會出現注意力分散、開小差等不良現象。還有些學生表現較為自卑,由于性格比較內向,在課堂上也不善于發言,課后更不愿意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態度的轉化,從而更好地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出自卑誤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課本教材,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并進行感悟,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心態。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人生”,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積極向上的教學素材進行分析教學,增強學生的可塑性和意志力。教育應該先從態度和天性進行培養,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感悟體會,走出自卑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課文《老人與海》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這個經典之作的講解,更好地感化學生。《老人與海》是講述主人公老漁夫桑提亞哥雖然年老多病,家中并不富裕,但是其一直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生活,向世人展示出不屈不撓的精神。文中海明威通過描述老漁夫與大魚之間展開的激烈搏斗,雖然在斗爭中并沒有取得勝利,但是老漁夫沒有在厄運面前淪陷,而是保持硬漢本該有的氣度和風范,這就是精神力量的象征和挖掘點。語文教師通過閱讀教學的講解和深化,讓學生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順境的時候要學會戒驕戒躁,在逆境的時候要保持自信、勇往直前,對未來充滿希望,從而更好地磨煉自己的意識,進而提升自身的素養和人格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類似的讀物讓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愛的教育》《魯濱孫漂流記》等課外讀物,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整合語文閱讀教材,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
小學語文教材中內容豐富,而且每個年級的教學都有一些關聯性,語文教師可以整合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從多角度提高和培養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三觀”指的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科學的三觀,對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幫助的,也可以說三觀就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體現。現代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現代的小學生在生活經歷、體驗和價值取向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目前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居多,所以良好的教育對于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下通過任教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發生的實例來論證以上的觀點說法:
大約上學期末的時候,班級轉來了一名新學生,這名學生轉學是因為學習成績太差。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該名學生還說“放心吧,有我在,你們都不會是倒數第一”,充分讓我感受到該名新學生的“厲害”之處。有一天早讀之后,我看見這名學生憂郁地走向教學樓頂,感覺情況有點不對勁便跟上,發現這名學生竟然想跳樓自殺。很難想象一名四年級的學生會做出如此可怕的行為,經過了解才知道是因為他的母親車禍去世了,他經常撒謊騙其父親的錢去網吧上網,被其父親發現后經常責備打罵。本身母親的離世已經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父親的責備打罵只會加深學生的負面情緒,此時對這位學生進行引導和關懷。我讓這名學生打開語文課本,讓他閱讀《比金錢更重要》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教育學生保持正確的人生觀,時刻堅守誠信和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讓這名學生明白做人是要實話實說,不能撒謊騙人,這些都是不對的。一篇文章的說服力當然是不夠的,于是便結合之前教學的《畫楊桃》《筍芽兒》《燕子》進行耐心的講解和疏導。《燕子》和《筍芽兒》是之前學過的文章,但是其講述了筍芽兒和燕子面對生活的堅強勇敢,有助于樹立學生的信心。
三、捕捉閱讀的滲透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都是情景交融的課文素材,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結合文章的重點進行滲透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德修養。愛國主義一直都是教學的永恒主題,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祖國名勝古跡和美麗景色的古詩和文章,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桂林山水》的時候,語文教師通過語言導入“大家都知道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奇山秀水。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之作,其氣魄雄偉成為了世界的偉大奇跡之一。在我國南方,也有這么一個美不勝收的地方,它就是山清水秀、景色奇特的桂林。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桂林之旅吧!”通過語文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會更加認真進入學習狀態,為了解到的祖國美景而感到自豪,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把祖國偉大工程“長江”“都江堰”等進行教學的延伸和拓展。
此外,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語文教材中的字詞句比較難理解,其實每一篇課文記載的都是來源于生活上的一些信息,所以找準生活實際的結合點,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人格培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將相和》的時候,這篇課文是通過完璧歸趙、澠池相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進行描述的,展現出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和考慮周全的個人品質,以及贊揚了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提高自身的感悟和體會,又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小故事扮演還能讓學生提高對學習的自信心。然后,語文教師可以以分析“秦王不講信用”和“藺相如不辱使命”為主題展開一場關于信用的話題討論,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塑造學生的道德觀,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最后,語文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很多學生給別人起外號的不良現象進行分析,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應該學習藺相如的大將風范,從而更好地進行思想道德的教學滲透,提高學生的感悟。這些都是語文教師通過語文教材的深入鉆研和探究,充分發揮語文閱讀素材的思想性,把握好具體的滲透點,得以撥動學生的心弦。
四、精選課外閱讀作品,豐富學生的多元體驗
課外閱讀是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最好補充,語文教師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愛好,選取一些具有教學意義的書籍,增加學生的體驗和積累,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首先,語文教師需要給學生選取一些適合的閱讀書籍,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會比不讀的結果更壞。語文教師需要掌握幾方面的原則:一是思想健康,二是學生差異,三是書本趣味,四是閱讀廣度。精準的閱讀素材,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態度,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更好地感悟和體會文章,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語文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更容易接受的作品,凈化學生的心靈,逐步完善其人格。例如,在理想前途教育方面可以選取《你能當總統》《成功的夢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在集體主義教育方面可以選取《紀律與職責》《整潔就是紀律》等書,在心理健康塑造方面可以選取《做個信念贏家》《暗示的力量》《三字經》,在愛國主義方面選取《中國的騰飛,我們責無旁貸》《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等書。高質量的閱讀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營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和體驗度。在課外閱讀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做筆記,通過摘錄精選文章的好詞佳句,對于學生的心理引導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收獲之一。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行一些讀書類的活動,讓學生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也豐富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多樣化。例如,舉行班級讀書大賽、故事講述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等,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閱讀變為一種學習常態。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閱讀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從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知識,進而豐富自己的閱歷和個人素養,這樣對于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幫助。
總的來說,語文教師需要善于利用語文閱讀素材,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世界,與文本進行內心的交流對話,讓學生的心靈得以碰撞和凈化,從而更好地完善學生弱小的心靈,調控好自身的情緒。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人格培育的教學方向和理念,通過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在閱讀中得以熏陶,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三觀”,形成和維護健全的人格塑造。
參考文獻:
[1]曾文森.試論如何讓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充滿情感[J]. 才智,2018(17):157.
[2]馬路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塑造[J].遼寧教育,2018(1).
[3]袁春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健全人格教育[J].教育,2018(1):69.
[4]鄭麗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考試周刊,2018(6):64.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