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春霞
摘 要:閱讀是溝通文化、生活與學生間的橋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齊頭并進,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拓展課內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基于此,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小學課內教學向課外閱讀有效延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教學;課外閱讀;延伸策略
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工具性的綜合性學科,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增強他們的閱讀量。小學三年級學生識字數量較少,識字能力也有限,他們在閱讀時還需要有人指導和陪伴。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抓準學生心理,立足教材,引導學生完成閱讀。小學語文教學中把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
(一)缺少自由閱讀的時間
語文大教育觀中提出: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不斷豐富課外活動,把語文教學向課外延伸,使課內課外貫通起來,把學習語文和學做人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如果只在課堂內進行閱讀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發展的需求,需要把語文課內教學向課外閱讀有效延伸,如此才能有效補充和支撐閱讀教學,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小學是學生積累知識、塑造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掌握基本技能的關鍵時期。課外閱讀能夠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啟迪他們的智慧,提高他們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接受美學熏陶和思想感染,從而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目前小學課外閱讀仍然不容樂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練習,因而學生接觸的讀物都是為了提高成績而服務的,很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還有些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很高,他們給孩子報了這樣那樣的輔導班,導致學生壓力過大,沒有自己的時間,因而也沒有時間進行閱讀,即使進行課外閱讀也是為了應付考試提高成績而進行的,因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感覺不到閱讀的樂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二)受功利性思想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浮躁,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進行閱讀。傳統的靜態閱讀行為已逐漸被快餐式的功利性閱讀所代替,人們閱讀的目的已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學生的閱讀也受到了社會上這種思想的影響,他們在閱讀時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不是考試的內容不讀。他們有時也喜歡閱讀一些帶有夸張情節的讀物,而且在閱讀時也很少品味思考,只是走馬觀花地閱讀一下大致情節。還有些學生閱讀只是為了取得高分,因而在閱讀時肢解文本揣摩師意,導致學生的閱讀失去了個性化。當前閱讀文化受到了影視電腦等的沖擊,許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圖畫或者視頻,導致學生接觸不到原版原味,很難品味作品中蘊含的美,因而使得他們失去了閱讀的興趣。現在的圖書市場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到處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教輔資料,但是卻很少能找到真正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據調查發現,現在的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大多是一些世俗化、娛樂性的,即一些校園漫畫或口袋書。引導小學生閱讀是為了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品位和欣賞水平。但是功利性的閱讀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和空間,采用標準化、統一化評價模式使得學生失去了最真的理解,他們為了考試而讀書,為了追求高分而揣摩師意,使得其閱讀失去了個性。功利化的閱讀導致學生在處理閱讀材料時無視作品所蘊含的審美特征和情感意蘊,只是對作品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劃分文章段落,因而使得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三)缺乏必要的閱讀指導
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還缺乏必要的指導,小學生在閱讀時找不到閱讀的正確方法,因而存在有書不會讀的現象。大部分小學低年級教師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并不重視,缺乏引導他們課外閱讀的意識,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正確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得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處于比較散漫的狀態。大部分小學生的閱讀速度都比較快,他們在閱讀課外讀物時只是快速瀏覽,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也就沒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雖然有些學生進行了課外閱讀但是收獲甚微。缺乏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時的效率不高,導致許多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
二、小學語文課內教學向課外閱讀有效延伸的策略
(一)探索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文章,里面許多選文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主題。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培養和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作用,給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師在講解類似主題的文章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文章,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達到思維碰撞。如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個人對醫生的看法,然后再給他們講解非典時期“白衣戰士”葉欣如何不顧個人安危搶救病人的事跡。接著讓學生想想自己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白衣戰士”?假設自己是名醫生,應該怎么做,一名好醫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品質。學生要想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去閱讀相關題材的課外讀物,這樣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拓展眼界的同時鞏固了舊知識。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以教材為圓心,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課外閱讀的方法,如略讀、精讀、泛讀等,通過引導讓學生能夠閱讀不同的文章的時候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而且還要把優美的文句或者寓意深刻的語句摘抄下來并經常翻閱。教師通過課上指導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使之受益于課內,又受益于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