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不斷提升,人們教育化程度不斷地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音樂教育。小學音樂課是小學階段比較重要的課程之一,是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和藝術魅力的課程,但是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往往體現不出來,教師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很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導致了小學階段的音樂課教學質量始終難以得到提升。針對此類問題,應該積極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故此,就以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為主導,詳細闡述體態律動在低段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音樂教學;律動;體態;策略;有效
如今我國教育部的新課改政策在不斷地實施、在廣泛地推行,在這種政策的加持下小學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再加上小學音樂課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部分教師已經開始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去開展音樂教學,希望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學質量。例如,綜合考慮學生的先天資質和學習需求以及小學音樂的教學目標等等,在課堂上通過放松、自然的音樂律動去吸引學生進行音樂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更加主觀地去學習音樂,但是就我國大多數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來看,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有很多優點,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對此接下來筆者就體態律動的應用價值和體態律動在音樂欣賞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上述所講述的內容總結出體態律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有效解決對策。
一、體態律動的應用價值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在課堂上注意力往往都不集中,對教室外界的事物都比較好奇。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多的只是跟著教師進行聽唱,不能感受到音樂律動所帶來的樂趣,而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引入體態律動教學,適當地加入一些肢體動作進行引導和學習,與學生一起用體態律動的形式進行互動,既可以迎合學生,又能提升音樂課堂的學習氛圍,營造出更濃厚的課堂氛圍,進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興趣,最終學生就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
2.有利于音樂知識更加形象生動
小學生都有比較強的求知欲,但是他們很難充分理解抽象的概念,最主要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太長,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不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不斷地對未知知識產生疑惑,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把枯燥乏味的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否則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地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使比較難理解的音樂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例如,在教學生音階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七種簡單易做的手勢代替,就是我們所說的柯爾文手勢,待學生記熟動作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當小老師示范一下,教師在一旁說,學生根據聽到的內容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者教師做出動作讓學生說出是哪個音,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更好更快地記住基礎的音階知識。除了柯爾文手勢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編創出與音階相應的動作,如從蹲下到半蹲再到站立等各種動作。
3.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
在應用體態律動的時候,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出足夠的體驗機會,這種體驗機會并不是單純地借助教學內容和使用肢體動作去學習基礎知識,應該是在此基礎上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讓學生自主地通過肢體語言去展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例如,教師在課堂上隨便播放一首音樂片段,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個音樂片段進行即興表演,進而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若學生不能夠根據音樂片段進行即興表演,教師可以換一首舒緩、愉悅的歌曲,根據這首音樂進行即興表演,隨后再讓學生進行模仿學習,間接增加學生的表現力,但是這種辦法不要經常運用。
二、體態律動在低段音樂欣賞教學中的現狀
1.教學內容老化
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依舊在采用傳統式的教學方法,“灌輸式”教學模式還沒有摒棄,與此同時授課的教學內容與倡導的素質化教育完全不符,沒有創新。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大部分教師還是在運用最老套的教學手法,不愿更新,導致現在的小學音樂教育與現代社會嚴重脫軌,學生無法體會到新型的音樂氛圍,還是停留在老套的音樂底蘊下面,不能充分地體現出自身的音樂天賦。
2.沒有合適且有效的體態律動教學
雖然現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大多數都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理解此教學模式的真實意義,在音樂課堂中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做肢體動作,并沒有把音樂知識結合到體態律動當中,沒有任何創新,像是在完成教學任務一樣。此外還有部分的教學過程過于注重體態律動的形式,只是為了律動而律動,并沒有結合樂曲中的音樂因素進行律動,偏離了欣賞音樂教學的本身。最終很可能會誤導學生,學生有可能把這種體態律動當成游戲,甚至是笑話,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3.沒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規則
教學混亂是音樂欣賞課最容易發生的事件之一,尤其是在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后更容易出現,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自控能力,再加上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好動,導致在運用體態教學進行音樂欣賞的時候,學生經常會不由自主地聊天、走動等等,而通過實際教學發現,現在并沒有對此種教學“事故”推出一項治理措施,而教師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課堂規定,只是出現這種擾亂課堂紀律的情況時,批評幾句就不再提了,并且學生也不會作出任何“懺悔”。
4.教師的授課形式不準確
在欣賞教學中,從頭到尾教師都在擔心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地理解音樂知識,從課程的開始到結束都是教師在進行體態律動,甚至有的教師只是讓學生記住動作,而不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學生毫無參與感。此外,有的教師雖然讓學生去做、去學習,但是都是基于教師自己對音樂曲目的理解,學生根本就沒有對此音樂進行評價,沒有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背棄了采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模式進行音樂欣賞的原則。
三、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上文筆者已經談了體態律動對音樂欣賞教學的應用價值以及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欣賞音樂曲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此筆者針對上述所出現的問題展開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四點基本解決對策,分別為:
1.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適合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安排和設計符合學生年齡段和認知水平的律動。但是體態律動不要設計得過于簡單,否則學生不會對此產生興趣,同時不要設計過難的律動,避免學生因為難度而放棄音樂欣賞。律動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把抽象化的音樂曲目具象化,用體態律動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內涵。對此教師就應該在授課之前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資質都應該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設計出適宜的、符合學生學情的體態律動。
2.以音樂為本,突出特點
在實際的音樂教育課程中,教師應該抓住音樂本身的特色,熟練地運用音色和音樂底蘊,分析出各種音樂所包含的知識點,同時再根據音樂特色、音樂力度以及節奏、變聲等設計更好的體態律動。而最能凸顯音樂特色的就是樂器和旋律,樂器中的音色無論是管弦樂合奏、民樂合奏、打擊樂合奏,還是獨奏曲目都是比較獨特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這幾種合奏產生的音色對其進行授課,帶領學生認識這些樂器,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音色讓學生找到對應的樂器以及合奏,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演奏姿勢,輔助音樂欣賞;旋律中的節奏作為音樂欣賞中比較關鍵的節奏之一,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音樂感受。音樂中的節奏有快有慢,有疏有密。所以在練習節奏時,要把音樂的旋律添加進去,以免枯燥乏味的節奏練習打消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并且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表揚學生,教師的示范也一定要準確、具體、生動形象,保持最好的狀態。
3.制定規則,調控課堂
在音樂課堂上有效地進行體態律動,一般參加體態律動的學生都對此種教學模式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在這種興趣的驅使下就會不由自主地動起來、聊天等等,破壞課堂氛圍,這時候教師不應該去批評學生,因為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好奇,教師應該合情合理地采用措施進行管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出現,所以在每次授課之前,教師都應該制定出適宜的規則,切合實際地把體態律動落實,制定規定,強調秩序以及對后續的體態律動情況加以評價,把最好的課堂氛圍、狀態展示給學生。
4.提高教師專業技能
教師的專業技能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教育革新也在加快,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落實教學環節的時候,都需要比較嚴格的專業技能,若在分析教材過程中,教師沒有專業的教育素養,不能夠熟練地運用音樂中的旋律以及音色,找不到音樂曲目中的特色,就不會抓住課堂重點。至此,在教師實施教育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能。例如,如果教師示范的節奏都不準確,試問學生該如何拍打準確?所以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的專業知識一定要過關,要具有權威性、感染力以及生動性,并且對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改善,只有這樣教學效果才更加明顯,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教學質量才能提升上去。
綜上所述,研究小學階段的音樂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良好地讓學生去欣賞音樂。而本文章主要講述了體態律動教學在音樂欣賞中的應用價值以及現狀,并針對體態律動在音樂欣賞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出可行的解決對策,發現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突出音樂特點、制定教學規則以及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小學音樂低段欣賞教學中有效地將體態律動與欣賞教學相結合,會使得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質量得到提升,欣賞課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謝小青.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9(1):84-85.
[2]邢然.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體態律動,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北方音樂,2018,38(24):216-217.
[3]向超.探討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4]王曉燕.體態律動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運用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5,35(5):100-101.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