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小學的品德與社會包含了相當多的歷史、地理方面的內容和要求。盡管經過十年多的實踐,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已為廣大老師熟知。但是,教師仍然普遍反映,品德與社會課中歷史、地理題材的課很難上,有的老師甚至產生了畏懼心理。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一、史地內容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執教教師歷史、地理類知識的缺失
執教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史地知識學習和有關教學技能的專門培訓。因此,他們在史地知識上難免有欠缺的地方,致使教學中容易出現知識概念表述上的錯誤。比如,有的老師在講述海岸線時,沒有“大陸海岸線”和“島嶼海岸線”的區分;有的教師在制作有關地圖的課件時,出現表述不夠規范的現象。
2.知識、技能學習的要求不清晰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史地內容是以“散點”的方式“跳躍”地呈現在相關學習主題中的,涉及的內容廣泛,知識點多。教師常常會感覺知識、技能學習要求不太明確,難以把握教學的“度”。比如,在學習“七大洲、四大洋”等地理方面的內容時,該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識記名稱,還是在地圖上指出位置,記住具體面積?
3.課程目標的融合、比重
在面對史地內容教學時,因為學生準備不充分,有的老師就一味進行知識講授,而忽視其中情感價值目標。相反,有的老師特別重視挖掘其中的情感價值,而忽略了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習和學習方法指導。就會出現當有的教師在為歷史激情飛揚的時候,學生依然是冷靜面對,很難產生情感共鳴。
4.教學策略的運用
一些史地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不太緊密,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如果教師未能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導致教學設計脫離實際,學生必然會感到學習史地內容比較枯燥,缺乏興趣,從而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史地內容教學的注意事項
1.品德教師要認真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涉及的歷史、地理知識比較淺顯,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基本能夠掌握。但是,這些內容會牽涉很多背景知識,如果教師缺少相應的知識儲備,在教學時就可能會產生一些知識性錯誤。因此,為了保證知識技能傳授的準確性,要求教師在平時注意有針對性地閱讀經典歷史、地理類書籍,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2.基于課程標準,把握好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度”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但這并不是說要追求史地知識學習的系統性,而是強調知識技能學習的基礎性。通過解讀教材,教師可以更加具體地確定有關內容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此外,新課程倡導以生為本的課堂,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水平進一步精準定位學習目標。這樣,基于課程標準、教材設計、學生特點來確定學習目標,可以使教師明晰教學要求,把握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度”。
3.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核心,統領史地內容的學習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對本課程的性質做了這樣的表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由此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綜合課程,它綜合了有關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而品德性是它的靈魂。五、六年級的教材雖然偏重于歷史與地理方面的教學,但它的核心還是品德教育。
4.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習成效
(1)拉近學生與史地內容的時空距離
史地教學內容,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圖、地球儀、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我在教學《站在長城上》一課時,先出示了古代各朝代紀年表。圈出了修筑長城的時間是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明代,用起始箭頭幫助學生從紀元表里計算這中間一共間隔持續了多長時間。接著,我給學生出示了長城遺址在我國各省的分布圖。請學生估計一下,大約跨域了我國北部多少個省市自治區?僅僅是兩張圖表的出示,就讓學生感受到長城具備修筑時間長和距離長的兩大特點,為后面學習修筑它時的巨大困難做了伏筆。
(2)立足學生的體驗
注重運用體驗學習的策略,通過活動體驗、情境體驗、移情體驗等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活動,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一些感性材料。引領學生觸摸歷史、地理、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讓史地內容可解可感。
寧安路小學的熊xx老師在《指南針的故鄉》一課中,開展了模擬“古人在不同物體上寫字”的體驗活動。在小組活動中,讓各組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骨頭、竹片、絹布和紙,讓學生直接在每種材料上體驗書寫,從而自己得出感受:紙易于書寫,便于攜帶保存。學生從活動中體會到了人類發明造紙術的價值,更體會到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總之,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正確解讀教材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歷史,探索地理,探究事物的根源,我們的品德課堂便能煥發生命的活力,提高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婷.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5):66-67.
[2]翁少青.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探索[J].黑河教育,2018(1):62-6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