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圓飛



摘 要:合唱教學是一門具有較強音樂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它強調互相協作、互相配合的多聲部集體藝術。新課標指出合唱教學是感受、體驗多聲部感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對學生進行合唱教學時,既要唱好屬于自己的部分,還應對其他聲部加以注意,確保音響的和諧性。
關鍵詞:多聲部;合作;小學音樂
【我的觀察】
◆研究緣起
目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多聲部歌唱教學已經成為歌唱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音樂材料越來越豐富、教學手段層出不窮、音樂老師對合唱教學的重視度也日趨增長,但缺乏系統性的基礎技能訓練和多聲部縱向和聲訓練,學生整體的多聲部歌唱能力依然參差不齊,且我們很大一部分學生一到分聲部的地方就會被帶跑,無法完成教材中的合唱歌曲。
記得前幾年上《兩只老虎》這一課,一節課下來才勉強把二部輪唱唱好,對于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學習輪唱歌曲,之前對于這樣的演唱形式從未體驗、學習,以至于很難掌握,沒有信心唱好它,所以學習起來很吃力。
【我的思考】
◆研究目的
多聲部歌唱教學是一門技能型較強的音樂實踐活動,如果缺乏系統的技能訓練、缺乏對教材的深度挖掘,那么提升學生的多聲部歌唱能力終將是一句口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教唱多聲部歌曲時,經常高聲部音準了、低聲部音跑了,或者低聲部音準了、高聲部跑了,完全不能很好地完成兩聲部歌曲,更別說多聲部的歌曲了,當音準都沒有解決時就更難把控情緒變化等來提升歌曲演唱能力。
記得前幾年上《兩只老虎》這一課,一節課下來才勉強把二部輪唱唱好,對于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學習輪唱歌曲,之前對于這樣的演唱形式從未體驗、學習,以至于很難掌握,沒有信心唱好它,所以學習起來很吃力。如果課前有輪唱形式的活動體驗,而不是直接去學習歌曲;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對教材進行有目的地二度創作,加入一些輪唱、簡單的和聲活動體驗,是不是后面的學習就會變得輕松又愉快呢?所以“如何扎實穩健地讓學生唱好多聲部歌曲?如何讓學生在合唱起步階段輕松愉快地學習?”成了筆者的思考,同時筆者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了對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對教材的二度創作。
【我的實踐策略】
◆課堂實證研究
下面筆者以各個教學片段和學生的音樂體驗來描述近年來在多聲部歌唱教學起步階段的具體操作。
一、游戲法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日本教育家鈴木先生認為:兒童的心理特點是“玩”。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把游戲引進課堂有著積極的意義。
1.回聲游戲
輪唱就像山谷中的回聲,不斷蕩漾,產生此起彼伏的效果。在導入輪唱教學時我首先請小朋友來玩回聲游戲,在玩中讓小朋友來感受并體驗,為學習輪唱做好準備。
在開始的時候老師扮演原聲,學生扮演回聲,先采用說的形式,比如:“早上好!見到你,我很高興!”讓學生通過模仿聲音,體會輪唱的效果,還可以加入肢體動作來表現,知道回聲要比原聲弱、輕。然后請兩位小朋友來玩,進一步感受回聲的特點,還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對話,最后在說的基礎上把全體小朋友分成兩大組用唱的形式把回聲表現出來。
2.聲勢游戲
有效的“奧爾夫聲勢”游戲,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科學素養。
拍手、拍肩、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叉腰等進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輪唱模擬游戲。
3.角色游戲
低段學生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力與強烈的好奇心,運用角色游戲,能讓小朋友身臨其境,更加投入地去表演、去創造,能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四年級的角色游戲中,就需要更加豐富。比如,給我們的孩子學習校本音樂劇中的歌曲《我看到英雄的過往》,先了解劇情,音樂劇中小盼看到少年英雄的刻苦認真,唱出他的崇拜又自我慚愧的心情,在尾音中作不同的發展來表現并創造他們仿佛在不同時空的對話。
二、節奏法
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家的骨架。沒錯,節奏往往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你熱烈地打起非洲鼓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神是熱切的;當你拿起任意一件打擊樂器的時候,他們的手總是高高舉著;當你在拍音樂凳的時候,孩子們馬上就想加入你的節奏世界……那么就進入我們節奏世界吧!
1.語言類節奏
也就是有節奏地念歌詞或者有節奏地說話。
學生會覺得在課堂上介紹自己,有節奏地說自己的名字很有趣,由于有同學的名字是兩個字的,也有同學的名字是三個字的,這就需要老師有目的地叫分別是兩個字名字的小朋友和三個字名字的小朋友站起來,先后介紹他們自己,再一起說說,讓大家聽聽效果,并讓全班同學踴躍參加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活動。
這個節奏練習因為有特定的角色,學生特別喜歡,但是為了不破壞雨天的美,要提醒小朋友一定要輕輕地說,不能喊,可愛的小種子們也帶有盼望著盼望快快發芽的心情來朗讀。
2.身體節奏
(1)簡單的多聲部節奏
可以分組進行,培養同學之間合作能力。也可以一個人完成簡單的多聲部節奏。比如手拍上面的節奏,腳踩下面的節奏(同時也是恒拍的練習),這樣鍛煉了自己的手腳協調節奏的能力。
(2)跳竹竿游戲
跳竹竿是一種古老獨特的活動,也是一項令人陶醉的文藝體育運動。它不但姿態優美,富于節奏,而且氣氛非常歡快熱烈,吸引眾人。“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筆者給學生玩這個游戲之前要做些準備工作,比如熟記節奏,為了安全起見可以先讓學生選擇跳牛皮筋,在過渡到跳竹竿。
注①:“拍”表示雙手打開,“的”表示雙手合并。
注②:單跳節奏。
注③:雙跳節奏。
3.樂器類節奏
筆者歸納的樂器類節奏指的是加入打擊樂器的多聲部節奏,課堂上一般的打擊樂器有鈴鼓、三角鐵、沙錘、沙蛋、木魚、碰鈴、手搖鈴、雙響筒等等,根據歌曲進行選擇,筆者給學生進行單純的節奏練習時也是從易到難的。
當然很多歌曲都可以用打擊樂器進行編配創作,使得課堂更加豐富,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收獲的更多。
三、音樂加減法聲
1.音樂加法
一年級《閃亮的小星》一課中,孩子們很快就能學會,在他們能夠唱好歌曲后,筆者加入了更加活潑的第二聲部,第二聲部旋律就好像眨眼睛的星星一般,引起了孩子們強烈的興趣,使得整節課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
2.音樂減法
再以《閃爍的小星》一課為例,這樣做處理簡單又不破壞原作曲的意境,特別適合我們的低段小朋友。
四、固定音型伴唱法
固定音型伴唱主要用于伴奏聲部,一般采用和弦的分解形式。當和聲發生變化時具體的音高也發生變化,但是節奏型保持不變。筆者常用固定音型伴唱法對教材進行二度創作,使之成為多聲部作品。
五、支聲旋律輔助法
支聲旋律又稱襯腔旋律,是多聲部音樂之一,主要指支聲旋律在圍繞主要曲調的同時用加花、變奏等形式生成新的旋律來豐富主要曲調的色彩和表現力。筆者發現了教材中很多歌曲在教材中都有不同版本的演唱,部分歌曲還有二聲部的支聲演唱,如果將這些二聲部的支聲演唱用于課堂上的多聲部歌唱教學中,那么多聲部歌唱教學是不是又增加了音樂的豐富性呢?于是就進行了支聲旋律輔助法的教學嘗試。
比如一年級的歌曲《小雨沙沙》,筆者用簡單的支聲旋律進行襯托,將歌曲進行了簡易的,適合我們孩子演唱的二聲部創作。在學生熟唱單聲部歌曲的基礎上,再進行支聲部旋律的學習,筆者在小雨聲“沙沙沙”中的音型上了發生了變化,讓孩子們歌聲中的小雨變得更歡快、活潑,在長音處加入了簡單的支聲旋律幫助學生獲得多聲部的體驗,彌補教材在合唱作品安排上缺乏梯度性的弊端。
筆者通過多年的多聲部教學歌唱實踐,積累了以上一些有關于合唱起步階段的訓練手法。當然一節課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只要用心去做,關注音樂本身發掘更多音樂資源并進行適合學生發展能力的二度創作,整理、設計且進行有梯度的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多聲部的歌唱能力,發展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文思隆.合唱練習曲(簡譜版)[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陳蓉.音樂教學法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