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敏
摘 要: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便利,在教育領用應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活動帶來很大程度的效率,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分析信息技術為教學帶來的便利條件,探討了如何構建小學探究式課堂的方法,以便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自主探究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豐富了小學生活,通過信息技術為小學課堂展現出不同的動畫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小學生視野。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探究式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吸引學習興趣
探究式課堂,是以小學生為中心,通過小學生自己搜集學習資料,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相互探討、總結,逐步形成學習概念。
網絡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源,教師在上課前,要鼓勵小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以及學習資料的整理,通過網絡查找激發學習欲望。另外,教師也需要通過網絡收集資料整理課件,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因為小學生年紀較小,對于山川大河,自然景觀,以及人文風俗的掌握量少,需要老師通過課件教學,豐富小學生的認知,利用生動的視頻動畫、唯美的圖文,讓小學生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世界。鼓勵同學們在觀看課件的同事,進行課文對比,有效拓展知識層面。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通過抗日視頻,讓小學生更直觀地體會課文寓意。
二、以小學生為中心,培養自主能力
新課改要求以小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制作教學課件,課堂上以引導為主,讓小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內容,總結課本內容,教師對于小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夠讓小學生更能融入課堂中。
三、通過課堂實驗,培養創造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課,小學生記錄,新課改要求全面提高小學生的創造力,增加課堂課外活動,充分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通過課堂實驗讓小學生融入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效促進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建立。因為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通過讓小學生自己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進行課堂實驗時,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設計實驗流程,以及材料的準備,熟悉實驗環節,在小學生遇到困難時能夠迅速指出不足和改進方法,教師可以通過PPT進行實驗過程講解,然后讓小學生實際操作。例如以往在講解《烏鴉喝水》時,課本上只能用圖片表現出某一階段的狀態,需要小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現在通過課件教學,老師可以用軟件去制作動畫,讓小學生了解過程。設計實驗,讓同學動手去做,真實感受到烏鴉喝水的過程,來豐富小學生的思維,開發小學生的思路,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法構建探究式課堂,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四、增加課外知識閱讀,豐富知識層面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通過網絡人們可以瞬間知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信息,教師要鼓勵小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學習,通過家庭教育,學習新知識,擴展閱讀空間,小學生還可以通過新技術進行預習復習。網絡上古今中外名著收錄應有盡有,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孩子篩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讀物,根據孩子的不同愛好,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延伸,制定閱讀計劃,只要堅持下去,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在秋季,要引導學生讀一些相關的書籍,既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能夠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美術,就要鼓勵學生看一些相關的美術書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但是網絡的發達也對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提出挑戰,家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小學生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途徑,防止小學生游戲成癮、不好好學習情況的出現。通過閱讀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等,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為寫作打下基礎。
五、走進自然,真實感受
小學教學的范圍離不開大自然,其是小學生對于自然環境認知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掘周圍的資源,組織課外活動,讓同學走進大自然,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參觀欣賞各種各樣植物的枝、葉、花,走訪農民,參觀醫院,同時在學校的宣傳欄上刊登科技圖片,舉辦小制作展評等。以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視野得到開闊,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愛祖國、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教師通過課外活動同課堂教學進行聯系,讓小學生能夠把生活中的經驗應用到課堂學習中,探究式教學能夠促進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把課本和生活結合,做到活學活用。
通過信息化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拓寬自己的視野,教師的引導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積極的討論、總結,做到課堂的知識靈活掌握,靈活運用,實現探究式課堂的構建,使課堂變得豐富飽滿,使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厲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150.
[2]王軍.打造浸潤式課堂 滋養生態化成長:白塔小學“生態”課程模式構建與實施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32):18-2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