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莉
摘 要: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在小學基礎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學方式也開始走入大家的視野,成為大家研究的主題。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提出,則有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為培養基礎階段的學生具備終身學習能力提出了新的方法,有了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自主探究學習;農村小學生;策略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指就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技能,學生自身進行學習設計和學習流程選擇,并在積極思考和研究基礎上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掌控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還為他們具備探究性意識和深度探究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基礎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具體內容是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去構建新知識的一種全新學習方式。它的出現,可以讓學生從傳統的“聽數學”“練數學”逐步轉變為“做數學”。
一、農村小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開展的意義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情境或者語言創設一個需要進行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在這種研究需求情況下,主動探索和研究,進而培養其發展性、創造性的綜合能力。具體來講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觀察與反思,形成研究課題,從而主動學習和總結,獲得知識和技能。
二、農村小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開展策略
(一)創設情景,使學生萌發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由于地理環境以及相關設施的條件不夠完善,因此,農村孩子相對城市孩子而言,其生活比較封閉,個性也比較趨于內向和害羞。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必須要積極和學生進行交流,用一顆平等而真誠的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讓他們主動學習,構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新模式,進而拉近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進而在自讀自悟、自學自得的過程中,其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和發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背景,使學生產生研究的欲望,進而在這種良好的情緒之下,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性學習。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努力創設各種科學有效的問題情境,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深入研究,啟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研究、總結,從而形成科學正確的學習理念,加強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在小學基礎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自身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并利用這些特點來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進而讓他們在這種爭勝的情緒下主動學習和研究,進而科學、高效地完成日常知識學習和技能掌握的任務。
如在教授學生“圓面積”的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初為學生設立這樣一個情境:玉玉同學打算給自己遠在城里的表姐送兩只表姐最喜歡的家養小白兔,但是裝有兔兔的竹籃子圓形蓋子壞了,玉玉打算重新做一個,但是她不會做,那么該怎么辦?問題情境設立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里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拿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并選出一個表現優秀的學生代表為其他學生講解研究思路和具體的解決策略。由于這樣的情境設計很貼近生活,所以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興趣的驅使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學學習和研究中去。
(二)積極轉變,促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1.開放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意識
開放式課堂是自主探究式學習的一種衍生理念。教育學家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其中主要內容包括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以及最后的學習材料的豐富性。教師要想成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必須能夠首先致力于學生心靈自由的培養,發揮學生互相交流與激勵的機制,大膽積極地拓展課堂學習和研究空間,進而使自主意識逐步得到加強,并逐步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積極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和靈感,并在此基礎上將其延伸為學生的自主思維,使它們最后成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2.情景課堂,增強學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自主學習中學生學習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那么首先教師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掌握基礎知識,使之形成全面牢固的知識體系。其次,還要能根據教材設計中的思想和潛在因素,創設利于學生大膽推理和想象的情境,提供學生想象的基本素材,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教師特別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并誕生出新的理念和想法,進而獲得問題解答的靈感和思路,最終達到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目的。
3.自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自學式課堂,具體是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自學教材、自做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的基礎上,主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是自主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外在表現方式。這種學生自學教材、主動觀察、學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做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研究意識,還能讓學生科學地掌握學習的方法,增強其個人素養。
(三)教授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當代農村基礎教學中,小學階段的孩子相對活動區域有限,再加上沒有家長進行科學有效的輔導。因此,他們大多數都缺乏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低下,不足以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水平,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必須在日常基礎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學習理念和高效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能在自主學習和研究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達到基礎教育教學的要求。
例如,在教授學生“小數的加減乘除”相關知識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先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需要學習和研究解決的情境,接著又帶領學生預習了一遍整數的四則運算相關知識,之后為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整數和小數有什么區別嗎?那么利用整數的計算方法去推導出小數的計算方法?”待學生進行初步思考之后,我告訴學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擁有什么樣的知識,其次,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最后,我們如何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架起一道解決問題的橋梁。這樣學生就會在心理逐步確立“已知知識—思維推導—問題答案—最后論證”。這樣科學的研究性學習方法,最終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在當今研究學習的基礎領域中,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表現為一個目標下的共同研究,也就是集體研究。具體來講,就是科研工作者在開展一項科學研究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建立科研項目小組的手段來進行項目研究的。他們通常會首先制定一個具體探究思路和實施方案,接著再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最終達到提高研究效率,促進研究活動順利完結的最終目的。我們要讓孩子具備這種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促進小學基礎教學中探究式學習順利的開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我們也可以采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在這個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共同努力,最終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如在教授學生六年級“圓柱的體積”相關數學中識的時候,學生通過以往的知識已經明確了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是他們卻不明白如何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面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最終通過群策群力解決這個問題。在這樣的集體研究中,學生認識到可以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看看其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基于這種理念,他們找來類似圓柱體的白蘿卜,進行合理操作和具體實踐,最終推導出了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的成功案例,讓學生興趣大漲,全體沉浸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一種狂喜之中。這樣不僅學生自身潛能得到了有效發揮,使他們通過自行努力獲得了知識,還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他們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具備了當今社會發展人才所必備的團隊合作精神。
(五)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教育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而我們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其核心內容也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知的知識和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來進行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掌握。
例如,在教授學生“秒”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我首先拿出一個鐘表,讓學生觀察鐘面,并在鐘面上找到速度最快的秒針。接著,讓學生安靜下來,仔細聽秒針走動所發出的聲音,進而明確秒針走動的頻率,懂得秒的實際意義。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觀察秒針和分針,體驗“分”和“秒”的區別,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些認知過程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離開鐘表進行再次探究和體驗,進而明確形成正確的分秒觀念,進而明確數學學習的價值。這些活動設計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盡量采用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如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用的時間就是1秒;一名同學跑50米再返回,估計跑100米大約用多少秒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切實體驗到了“秒”的實際意義,進而建立“秒”的感性知識。這樣學生在聽到這個“秒”時,他們的眼中就不再是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與現實的情景聯系起來,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
總之,農村教師要想真正實施自主探究性學習,增強其效果,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和深度探究的能力,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構建一個科學和諧的課堂教學新秩序,并且利用各種全新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提升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興趣和動機的驅動下,主動學習和研究,進而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廖麗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
[2]王海霞.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模式的設計與開發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5(3).
[3]張青.探究式學習模式淺析[J].江西教育,2017(24).
[4]譚冬蕾.關于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8(1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