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美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有著顯著影響,是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認知水平的關鍵性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想理念及多方面綜合素質的重要階段,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創新和優化教學策略,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持續性提升。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教育水平,簡要分析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為其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有效性;教學策略
小學教育當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屬于以生活為基礎的教學課程,主要是引導與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得到有效提高。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借助新課程教育理念的理解與應用,實現對學生素質、思維能力以及學習動機的激發,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此,探討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具有顯著教育價值。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其屬于特定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學習課程之后所形成的一種具備學科特征的成就,屬于學科育人價值的一種體現[1]。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教育目標簡單而言可以劃分為負責任的公民為中心以及道德品質、健康生活和法制觀念的基礎性內容。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道德品質、健康生活以及法制觀念的主要形成原因為:(1)學科宗旨。道德與法治和語文、歷史等學科并不相同,其教育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公民意識以及道德品質,并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構架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對于這一宗旨而言,已經將素養概括為健康生活、法治理念以及道德品質。(2)學生年齡特征。小學生處于心理發展重要階段,道德與法治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以及國情等多方面的融合教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明大德”,而不是像高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那樣重點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意識以及道德與法治認同,這也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對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優化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促使學生的整體素養得到提高,從而推動小學教育整體水平。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按照教學目標與內容采用合理案例
想要充分提高案例教學法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必須按照教學要求、教學過程采用合理的教學案例,保障案例的選擇合理性[2]。在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是保障教學指令的關鍵,案例可以采用教材當中的案例,也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或生活中常發生的事件作為案例。為了更好地保障案例的針對性,可以對案例進行適當的加工改變,只要可以有效滿足教學內容,就可以在教學案例的真實性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3]。借助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例如,在《我愛我們班》這一課程的教學中,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借助相應的案例進行教學,例如提出“課堂中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班級中有個很調皮的學生在與周邊的同學說話,導致周邊的同學無法專心聽課,教師看到后讓調皮的學生坐到最后一排,但是這位學生并沒有聽從,依然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動。對于這一案例,教師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分析如果自己是教師應當如何應對,同時這名學生的做法是否正確等,在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之后再進行引導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對于課堂教學效率有顯著推動作用。
2.以小組討論為載體進行案例教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做好師生交流、同學交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對于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4]。在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合理應用也需要基于小組討論這一基礎,不僅需要提出案例,還需要讓學生圍繞案例進行思考探討,并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引發學生思維,同時實現知識的教學。在教學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案例,并由學生以個人為基礎進行分析,在明確案例主旨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一基礎上再進行分組討論,以分組后小組成員之間的內部討論為主,所有成員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見解,按照不同的見解表達想法,這一過程教師可以適當地參與,參與主要是以秩序的控制以及討論進程的引導為主,對于討論偏離主旨的小組應當及時干預,對于思路有條不紊的小組應當提供鼓勵。
例如,在健康安全這一類話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生活案例,如車輛中滅火器的作用以及有無滅火器的差別。讓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討論之后會有部分學生認為滅火器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此時便可以以案例視頻的方式進行講解,一個是用滅火器及時滅火降低損失,另一個是無法滅火導致車輛報廢。借助兩個視頻的觀看可以讓學生了解“防患于未然”的意義和價值,借助這樣的討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對于所學內容的記憶也更加深刻,教學效果更加突出。
3.應用多種方式呈現案例
案例的呈現方式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案例的記憶、理解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5]。教師在案例的呈現過程中可以采用口頭講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圖片或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為了更好地豐富案例,促使案例更加形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枯燥的內容變得更加真實直觀,以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感官上的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6]。
例如,在《這些是大家的》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尋各種不愛惜公物或惡意破壞公物的資料案例,在簡單加工之后在課堂中播放,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不良信息,促使其身臨其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相應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加主動和投入。
4.應用扮演教育活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多數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枯燥,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下降。借助情境活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趣味性,借助案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注意力,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從而達到動力的提高[7]。在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教育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規則意識教育。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本身并不能明確基礎規則對于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但是因為其本身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在教育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并合理引導。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已經掌握的生活經驗,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的生活經驗、環境等理解不同的規則作用,從而實現對規則的理解與遵守,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另外,規則意識的教育方面內容在道德與法治中的分布比較廣泛,例如交通規則、校園規則、游戲規則以及班級規則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教材對于規則的闡述開展相應的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讓學生扮演道路交通案例,讓學生分別扮演司機、行人、警察,借助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遵守道路交通規則的必要性,從而將學習逐漸落實到具體生活中,促使育人價值得以體現。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嘗試創新和優化教育方法與技巧,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作用與價值,在課堂實踐教學中堅持開發與創新,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同時充分體現教育內容,豐富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林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7,14(22):466-467.
[2]申紅麗.有效提高課堂效益: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7,21(5):105-106.
[3]胡靈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8,19(6):24-25.
[4]普紹.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31(7):102-103.
[5]李春華.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小組競賽情境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14(23):48-50.
[6]李圣德.“四化”撬動課堂,培育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條件下道德與法治“三化”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6):100-104.
[7]徐宏.借助信息資源,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書育人,2017,30(25):411-4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