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梅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促進社會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今,我國正在向著創新型國家邁進,對于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有著很大的需求。而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平臺,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現代教學活動應當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課程,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圍繞小學語文教學展開,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一、依據語文教材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創新。而創新意識主要是由好奇心、質疑精神、批判精神以及求知欲等因素組成的,一個人有了創新意識,就更加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產生創新的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發掘教材中包含的創新教育因素,并利用這些因素來鼓勵、引導和啟發學生,讓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并積極地開展創造性的思考。比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的時候,課文中各種具有神奇功能的玻璃引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帶領學生了解了課文中的玻璃后,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未來還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玻璃。這個話題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提出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比如能夠預測天氣的變色玻璃,白天吸收太陽能用以晚上照明的玻璃,能夠播放視頻的“電視玻璃”等等。由此可見,語文教材中不缺乏創新教育的元素,教師要做的就是發現并利用好這些元素,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通過不同角度激發學生想象
想象力是知識進步發展的源泉。同樣,想象力也是個體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的想象,通過有目的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蜘蛛開店》的時候,蜘蛛不斷更換賣的東西,結果不但弄得自己很累,而且每次都只掙到了一元錢。于是我讓學生想一想,蜘蛛應該怎么做才能夠掙到錢,把店開下去呢?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思考,有的學生說蜘蛛要按照物品的大小來收錢,有的學生說要按照花費的時間來收錢,有的學生則說蜘蛛可以只為小昆蟲服務,這樣要織的東西就比較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三、利用問題導向培養逆向思維
在創造性思維中,逆向思維能力是重要的部分,由于其朝著人們思維習慣相反的方向發展,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容易產生新穎的理解和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將教材中的因果關系倒置,精心設計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由結果追溯原因,進行逆向的思考,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比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學中,在學生充分理解了本課的內容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諸葛亮真的在三天內造出了十萬支箭,那么以后周瑜對他的態度是否會發生改變呢?學生按照觀點分為了兩方,一方認為諸葛亮立下了大功,周瑜會因此改變對諸葛亮的看法,二人能夠冰釋前嫌,共同拒敵;而另一方則認為諸葛亮展現出了驚人的智謀,會使周瑜更加嫉妒,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會變得更大。在此過程中,我并沒有過于計較觀點的正確與否,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來說明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以此來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通過主觀猜想發展直覺思維
在創新活動中,直覺思維能力以其直接性、快速性的特點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和家長都不重視學生這一方面的培養,往往將理論知識水平和邏輯推理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這也導致了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退化,使得學生在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時,在思維和行為上都比較遵循常規,難以產生出乎意料的想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發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打破常規,以此來使語文課堂出現更多不同的聲音,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時候,這一題目不僅有著一定的趣味性,還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進行想象和猜測。于是,我先讓學生齊讀這一題目,然后讓他們猜測這一課講的是什么樣的內容。學生憑直覺進行猜測,有的學生說是小草在牛肚子里的消化過程,有的學生說是細菌在牛肚子里的旅行故事等,出現了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
五、結語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走入了誤區,過于側重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提升,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語文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如今,新課程改革提出語文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進與革新,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新桃.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散文百家(下),2018(12):109.
[2]方新華.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能力培養[J].速讀(上旬),2018(10):6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