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學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思維發散、智力提高來說都有很好的幫助。學生在質疑能力的激勵下,將會形成更主動、更積極的學習態度,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小學教育應掌握的數學能力。以多年的經驗為依據,分析小學數學學生質疑能力培養方法,希望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疑能力;思考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需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正確學習思路,使學生能夠以數學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說質疑的作用在于能夠使學生形成思考、讀書的好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學習素質。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這樣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來說有著深刻的意義。當然為體現與發揮質疑教育作用與價值,在應用這一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夠保障質疑教育的有效性。
一、開放環境幫助學生質疑
(一)營造主動學習環境
將質疑精神引入課堂之上其要求的對象不單單是學生,同時也是教師。教師在質疑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質疑自己過去的守舊教育思想。在課堂中除了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以外,學生同樣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教師考查學生問題把握效果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印象,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過程。數學教學中因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生的想法也會完全不同。很多學生的質疑實際上并不能體現出教師的要求,對此教師絕不能過于苛刻,而是要予以學生鼓勵與信任,為學生營造開放、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吸收、消化知識。如學習“因數和倍數”知識的時候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請問3的倍數特征。此時教師可以用游戲教學的方式提出情景:請同學們隨意說出一個數字,老師能夠立刻說出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讓老師看一看大家是否能夠準確地說出3的倍數。在這種趣味化的游戲中,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各種各樣的數字。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開始反思為什么老師能夠迅速判斷出3的倍數,3的倍數到底有哪些規律與特征。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課堂,參與到新知的探索當中。
(二)建立和諧心理環境
對創造來說,最重要的兩點因素便是自由與心理安全。只有當創造者處于平靜、安全的內心狀態,創造者舒適、自由的內心才能夠創造出各種嶄新的事物與因素。教師需要運用合適的環境、條件去指導學生形成質疑能力、創新能力、思考能力。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贊同與微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質疑能力。在快樂、和諧、健康、輕松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夠得到保證。
二、打造問題情境,增強質疑樂趣
傳統教育更像是將學生看作是知識的容器,而沒有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又一個知識的延續者、創造者。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知識的被動學習者,教師則成為知識的絕對主導人。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教師需要了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正確思路,用合適的問題情境解除學生對問題的疑惑。如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共同點是什么,二者的不同點又是什么。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產生了學習的主動性與欲望。學生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自然會形成濃厚的學習熱情。
三、改變提問方法,提升學生質疑水平
相較于理論講解學習,年輕氣盛的小學生實際上更喜歡體驗式、實踐性學習。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能參與到課堂之中,學生只是一個被動學習的容器。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需要重視合理性的引導。
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去聯想,并在聯想的過程中明白知識產生點和知識系統之間的關聯。作為思維創造的重要手段,聯想能夠幫助教師掌握事物的規律、特點。教學活動中聯想雖然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卻是幫助學習者理清知識結構體系與知識本質關系的重要依據。教師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聯系新舊知識,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與察覺問題。
其次,學生需要學會猜測。猜測是質疑、想象、創新的基礎。當然對于數學這種嚴謹性學科來說,所謂的猜測實際上并不是說胡亂的猜測,而是需要結合知識背景以及學生的主觀意愿,在推斷、想象中猜測出預計答案。學生需要根據猜測結果進行實驗。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掌握與了解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并做好知識區分的總結工作,幫助學生更加針對性地提出與察覺問題。
綜上可知,對學習數學知識來說,學生需要具備質疑能力。質疑能力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數學教育,同時對于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培養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缺少質疑能力的人,通常也缺少創新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數學教育要重視學生質疑能力、質疑精神的培養,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丁玲.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J].科普童話,2018(46):4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