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4月10日,一段“10后小朋友談死亡教育”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網友一方面對孩子們的表達能力表示贊嘆,另一方面也開展了關于死亡教育的討論。有記者發現,近年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大學等部分高校相繼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除了理論知識的教授,寫遺書、立遺囑、參觀殯儀館等課外實踐也逐漸列入教學內容當中。
無獨有偶,3月27日一場“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在金華市殯儀館舉行。在這場集體人生“告別禮”上,幾名志愿體驗者躺進了“文明棺”,蓋上了壽被,閉上眼睛進入“死亡”體驗。低緩的音樂環繞著整個大廳,在場的每一位活動參與者、見證者與體驗者一起保持緘默、思考生與死的意義。
舉辦這樣一場入棺體驗死亡的志愿活動,其目的是讓人們真正的了解“向死而生”的意義,不是感受“每活著的一秒就是離死亡更進一步”,而是要人們深思“時光一去不復返”“一寸光陰一寸金”,要大家珍惜時間,明白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凡人終有一死,既然躲不開,就坦然面對。
多維解讀
角度一:“死亡教育課”是一門人生必修課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正確地對待死亡,才能更好地對待生命與生活、對待他人與自身。因此,以“死亡”為名的死亡教育,實則是一種生命教育。生命是寶貴的,也應是堅強的;在面對挫折與失意時,更應敬畏生命。接受了死亡教育往往能更加珍惜生命,從而以昂揚向上的姿態迎接人生中的挑戰,積極樂觀地生活、惜時如金地奔跑。“名為談死,實則論生”的死亡教育,實在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門人生必修課。
角度二:感知生命可貴,不必“體驗死亡”
我們大可不必為感知生命可貴而“入棺體驗死亡”,死亡對人們來說本就很忌諱的事,難道讓一個人躺在棺材里就能感知生命的可貴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領略到的人生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為感知生命可貴而“入棺體驗死亡”大可不必。
角度三: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了祖國而死,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就死得其所,就會千古流芳,永垂不朽。近日在四川發生的特大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0名烈士詮釋了生死的意義,豎起了新時代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教育了我們,人要懂得“生死”,要死得其所。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角度四:“死亡教育”不可無,談“死”不必色變
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的必然歸宿,既然死亡是必然的,我們大可不必避諱,也無需對其充滿恐懼,不如欣然接受“死亡教育”。在歐美國家,死亡教育與德、智、體、美、勞一樣,也是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只有極少數學校在嘗試著進行死亡教育,顯然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死亡教育本質上是生命教育,正所謂“講死是為了更好地講生”。所以,與其避諱不談,不如科學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