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媛
摘 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優秀文化,這些文化是國家的重要傳承和無上瑰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重視,積極進行對傳統文化的教學和滲透,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音樂課堂中更是需要教師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我國音樂的發展也是非常的悠久,古代的二胡、古箏等樂器在我國音樂和文化的發展中更是占據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地實現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首先對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然后重點對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音樂課堂;重要性;滲透策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在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方面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通過信息網絡很多學生都可以聽到各種流行歌曲,這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模糊,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積極采用各種教學方式,開展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的重要性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國音樂歷史中也包含著各種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進行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可以有效地挖掘音樂課程中的各種教學資源,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音樂文化進行學習探究。
1.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過去的音樂課堂中很多教師都不重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在課堂上僅僅是教授學生相關的音樂知識,再加上音樂學科不是必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的興趣引導,使得很多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都沒有積極性,而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引導,教師可以將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的故事、典故進行引入,讓學生可以通過對各種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入地理解各種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2.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音樂課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教師不僅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各種音樂知識,如節奏、音符、格調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還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進行教授,如勇敢進取、珍惜時間、孝順父母、愛國主義等,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進行學習和提高,實現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的策略探究
1.結合音樂教材內容,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將各種音樂知識進行教學,還需要將傳統文化與音樂課程的教材進行有效融合,結合各種音樂教材內容,采用各種新型的方式,開展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學,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使得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
例如,在學習湘藝版小學三年級中關于《阿細跳月》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促使學生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歡慶節日時歡歌競舞的熱鬧情景,并隨音樂律動,在歌曲的節奏中學生能夠有效地理解云南彝族人們的個性特點,了解少數民族人們節日的喜愛,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展開體態律動,感受其中音樂的節奏特點,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2.挖掘課外音樂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音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種音樂資源,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我國音樂發展進程中有很多優秀的音樂曲目,都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種音樂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這些歌曲,滲透各種傳統文化知識,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關于傳統節日的文化知識時,教師可以對《賣湯圓》《冰糖葫蘆》《新年好》等歌曲,其中的各種節奏、曲調進行詳細講解,通過對節日中的內容進行滲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以葫蘆絲為樂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或者用二胡進行演奏的《賽馬》時,可以通過對各種樂器的文化教學,開展對學生的音樂導入,讓學生從獨特的音樂風格中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特點,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加強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學習。
3.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多媒體的技術進行教學,將音樂中的內容進行有效利用,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設出獨特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進行展現,加深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印象,促進學生對其中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習關于《春江花月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配合曲子的視頻、音樂進行制作,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吟誦,更好地加強學生的理解,實現對學生精神上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李小惠.音樂課:戲曲文化傳承的主陣地[J].新課程(中),2016(5).
[2]宋雪.多元化的音樂課堂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