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許霞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學生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信息轟炸和網絡誘惑。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適應當今中學生,現今的英語課堂普遍存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的現象。互聯網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吞噬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種形勢下,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思維勢在必行。其中趣味性無疑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除此之外,學習的有效性也是以興趣為基石的,為了讓學生從虛擬網絡世界重新投入到積極的課堂學習中,趣味教學法是一味難得的良藥,教師應合理的進行利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師生關系;趣味教學;幽默語言
一、興趣的重要性
愛是學問之始出自愛因斯坦。也就是說沒有熱愛,沒有興趣,便沒有學問。愛好即獲得知識的第一步,這句名言表達了同樣的道理。梁啟超先生對于趣味教學也是非常重視,他的信仰便是趣味主義,并創造性的首次在中國提出“趣味教學”。可見,無論古今,興趣與學習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曾經遇見過英語每次測試不超過兩位數的學生,這類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基本為零。我也聽過家長與孩子的經典對話:“為什么你的英語怎么也提升不了呢?”“因為我對英語一點也不感興趣啊!”可想而知,當你在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痛苦不堪,所學知識都是強迫性灌輸,這樣的過程怎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呢?因此,作為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教學趣味性,有責任地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為了讓學生成為“樂之者”的角色,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讓課堂變得靈活高效而又趣味橫生。
二、趣味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趣味教育的基礎是人的個性特征,強調育教于樂,因材施教。提倡學習的樂趣而非痛苦。趣味性教學法主要有幾個基本特征,即趣味性,個體性和自主性。這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jug-and-mug”的方法,即認為學生(杯)是消極的容器,知識可以直接灌入其內。主張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或引導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提高自身能力。
三、趣味教學法操作步驟
那么,在真實的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如何基于這幾個方面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呢?
(一)構建和諧友好師生關系
一段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一半。試想,作為一名學生,如果和老師的關系不好,是一種什么體驗?“老師上課我趴下,老師路過我繞道,老師教導我不聽,老師生氣我樂哈。”這段朗朗上口的打油詩是前段時間在微博上偶然刷到。當然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但萬幸不是普遍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生動形象反映了師生關系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如果師生關系是如此,那整個教學過程將無法進行。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學習影響巨大,良好的關系促進學習,緊張的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情緒。由于中學學生心理的不成熟性,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而不學該老師所任課程的現象司空見慣。因此,教師應重視與學生關系的營造。作為老師,不應時刻以高姿態面對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相互支持的,相互尊重,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的。在這個基礎上,師生之間互相學習、教學相長。老師是學生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學生的朋友。
(二)提升教師語言幽默組織能力
英國的埃克斯力認為呆板的老師不是好老師。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簇,都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情緒。一個富有幽默感的老師一定是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反之,嚴肅刻板的老師,會讓學生敬而遠之。幽默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幽默的老師懂得如何教導學生而又不傷其自尊,讓學生心服口服。幽默的老師懂得如何將枯燥的知識點講解的生動形象,樂趣橫生。幽默的老師更懂得如何淡化沖突,營造融洽班級。高中時代,我也曾有幸遇見一位幽默風趣的地理老師,這位老師善于幽默,在我心里是一位集智慧與魅力于一身的“男神”,他總能把復雜枯燥的地理知識像幽默笑話一樣講解出來,正是老師的這份幽默感讓我對地理學習有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在當時高三高壓的備考期間,給我們在學習之余增添了不少樂趣,無形中也為我們減輕了壓力。在我看來,幽默感,應是每位教師都應該培養的一個基本素質,這種幽默感是內心修養的一種外在流露。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使用一些網絡熱詞,如前段時間較火的“skr”一詞,原指汽車輪胎摩擦的聲音,后隨著某流行歌手的頻繁使用而走紅,并被網友模仿傳播。他的用法十分廣泛,如你skr魔鬼嗎,這題目是不是真skr難等。又或是當課堂上遇見違反紀律的學生,可以使用網絡熱詞:確認過眼神,你是我要批評的人。這種方式不僅提醒了學生,也沒有因為在全班批評他而留下不好的影響,學生也更樂于接受。教師在講授知識點的時候也適當穿插一些幽默成分,如講解“snack”(小吃)時,教師可以引申出“snake”(蛇)這個單詞,由于兩個單詞形近且發音類似,教師可以幽默的講解“My favorite snack is snake”(我最愛的小吃是蛇),說完后還可以順便來一句“皮這一下好開心”。這種語言的沖擊不僅帶給學生樂趣,也讓他們掌握了知識點,避免今后混淆知識。
(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
傳統的灌輸性教學已經不適應現今社會培養人才的要求,即培養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因此,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進行適當的選擇,以尋求教學效果最大化。在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巧妙利用好多媒體教育所帶來的的便利性,如在講解“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這個單元時,教師可通過放映一段網絡流行的超人足球比賽視頻進行導入,可極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又或是在講解單詞時,可利用多媒體制作游戲環節,例如“Challenge your memory ”,“listen and act”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活動,如表演英語話劇,開展英語演講和英語順口溜大比拼等等。在作業布置上還可以充分應用流行APP英語趣配音等類似程序,讓學生課后通過APP進行英語模仿秀等。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四、結語
綜上,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時刻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心態。勇于創新改革,不斷提升各方面能力,與學生趣味學習,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麗娟.初中英語趣味教學對策探究.[D].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第三中學,2017.
[2]劉錦榮.多途徑“調味”構建趣味中職英語課堂.[D].廣東省東莞市:輕工業學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