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按摩師會經常遇到主要癥狀為頭昏、頭暈、頭疼的患者。有的人發病數月數年甚至更長。雖然做過了各種檢查,但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雖然做過了多種治療,療效卻不明顯。因而長期遭受著疾病的折磨。筆者總結了自2011年來的治療經驗,發現這些癥狀和寰樞關節關系密切。
關鍵詞:頭昏;頭暈;頭疼;寰樞關節
一般資料:筆者以2011年至今六年間收治的具備1頭昏 2頭暈 3頭疼三種癥狀一項以上者,共2768例。其中除外525例明確診斷為其他疾病,也就是非頸椎原因導致的頭昏、頭暈、頭疼,剩余2242例做為統計樣本,其中1614例(約占72%)具備如下特征:一,有上述三種癥狀一項以上;二,觸診檢查手感樞椎棘突偏向一側;三,偏向側的樞椎棘突旁或(及)枕外隆凸上項線處有深壓疼點。四,頭疼主要是后枕部悶疼或偏頭痛。為了便于表達,這里說的偏頭痛,還包括半側頭部不舒服感,串麻感,沉重感,束緊感等等。這些患者大多做過正側位X光片,有的還做過CT掃描,僅有156位患者被診斷為寰樞關節半脫位,約占9.6%。其余絕大部分患者都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診斷結論。通常情況下,成人只有當齒突與兩側塊的間距相差達3mm以上,寰椎前弓與齒突前間隙大于3mm時才被明確診斷為寰樞關節半脫位。況且多數患者沒有典型的寰樞關節半脫位的特征,甚至有的人也沒有感到頸部有明顯的不適。但頸部觸診時寰樞關節周圍多有深壓痛。張口位X片上或CT上齒突與兩側塊的間距確實也是不等寬的,僅僅是不等寬而已,還算不上半脫位。這種不等寬是寰樞關節發生了輕微的錯動移位還是投照角度造成的影響呢?我們在治療時又應該何去何從呢?我們的做法是:如果一個患者具備了頭昏、頭暈、頭疼其中一項以上,手感樞椎棘突偏向一側,寰樞關節周圍及后枕部有壓痛點。我們就按照寰樞關節不正常或叫錯骨鏠來予以糾正。實踐中發現,如果手感到棘突偏歪,其偏向的一側則多有深壓疼,也多伴有頭昏,頭暈,后枕部悶疼等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如果患者出現了偏頭痛,其枕外隆凸上項線處,也就是枕大神經出皮下處則多有壓疼。手感棘突偏歪卻沒有任何癥狀者,僅僅是極少數。
我們把1614例具備上述特點的患者予以寰樞關節糾正。方法:以手感患者樞椎棘突偏左為例,患者端坐于矮凳上,兩腿伸直置于前方,醫者立其左側后方,讓患者頭部稍稍前曲,然后轉向左側,感覺接近極限時為止,醫者用左肘彎部托起患者下巴,前臂和上臂夾患者面部,左手繞患者腦后扶住其左后枕部,右手拇指頂住患者樞椎棘突左側,其余四指并攏置患者頸椎右側。姿勢擺好后,囑患者放松,然后將患者頭部輕輕往上牽引,注意牽引過程中不要讓患者頭部發生低仰變化,晃動幾下,感覺患者放松時,往左側做一個小幅度閃動,同時右手拇指右推患者樞椎棘突,如果聽到“咔嚓”聲,則示手法成功,這時再檢查患者樞椎棘突,其偏歪應該消失,椎旁的壓痛點也多可立即減輕或消失。頭昏、頭暈、頭疼等癥狀也會隨之減輕或消失。手法糾正成功后,建議頸托固定三到四周,以防再次移位。據筆者本人的經驗,如不固定則極易復發。
后續處理:寰樞關節糾正后,有的患者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不明顯,各種癥狀完全消失,則不需要繼續治療,只要患者固定好頸部防止再次移位即可。如患者仍有后枕部軟組織疼痛,或其他癥狀,可繼續進行按摩或其他理療,一般可在一周內炎癥消失而痊愈。有的患者在上項線內側枕外隆凸處有明顯的結節硬塊,還可能繼續導致偏頭疼,可用拇指反復撥揉硬處,使該處腫脹,數天后硬塊可隨著腫脹消散而被吸收。如果一次癥狀沒有完全消失,可重復治療三至四次,直到痊愈。
經過以上治療,痊愈(癥狀完全消失)1404例,約占62.6%。有效(癥狀減輕)199例,約占8.8%。無效(癥狀沒有任何變化)11例,約占0.49%。典型病例一:王某某,女,18歲,學生。就診日期:2014年11月 17日。主訴:5歲時摔傷后出現頭昏及右側偏頭疼,至今已十二年。到處醫治無效,遂來我處進行按摩治療。查:樞椎棘突偏向右側,椎旁壓疼,枕外隆凸右側軟組織稍硬,壓疼。治療:11月17日,糾正寰樞關節,然后頸托固定。18日復診,頭昏、頭暈已消失,偏頭疼減輕。治療:對右側上項線處硬塊進行反復撥揉。后未再來。電話訪問已痊愈并表示感謝。
病例 二:楊某某,女,45歲,干部。就診日期2016年3月5目。主訴:右側頭部放電樣串麻三個月余,咳嗽 噴嚏時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一直在某大醫院治療未見好轉。頸部未曾有過明顯的不舒服感。在某大醫院做的CT上能夠看到齒突稍稍偏向右側。但所出具的報報告單上對此并末提及。只是提示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觸診檢查:樞椎棘突偏向右側,棘突旁壓疼,右側枕外隆凸處壓疼,按壓時放射至右顳部。治療:3月5日:先對枕大神經出皮下處用拇指反復撥揉,然后予以寰樞關節糾正、固定。3月6目復診,癥狀減輕大半,只是按摩處有些腫脹。后又經三次按摩治療而痊愈。
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向長期從事單一工種。工作單調,姿勢固定?;蜷L時間面對電視、手機、電腦,麻將等等。如果姿勢不正確,頭部長期偏向一側,就會導致頸椎兩側韌帶拉力失去平衡,久而久之則出現椎體偏歪。在頸椎各段中,旋轉主要是靠寰樞關節,第3頸椎至第7頸椎段因為有鉤椎關節的限制,活動度較小。也正因為寰樞關節旋轉的活動度最大,可能是這個部位發生錯位最多的原因。椎動脈穿行于寰樞椎的椎動脈孔,如果寰樞關節偏離了正常的解剖位置,就會壓迫、牽拉椎動脈,從而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頭昏、頭悶疼和頭暈只是反映了供血不足程度的差異。輕度供血不足表現為頭昏頭悶,重則頭暈。當然椎動脈供血不足也還會導致其他癥狀,如眼黑、視力障礙、耳聾;耳鳴、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等;枕大神經發自C2神經后支,繞寰樞關節后上行,在枕外隆突旁上項線處穿過半棘肌及斜方肌止點及其筋膜至頸枕處皮膚,寰樞關節位置的異常,同樣也可壓迫或牽拉枕大神經,導致該神經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炎癥、水腫,從而引起枕大神經刺激癥狀。枕大神經分部廣泛,可引起較多癥狀,如偏頭疼,向顳頂部的放射疼,半側頭部束緊感,串麻感、沉重等等。如果炎癥反復發作,還可使枕大神經穿過的骨性纖維管腫脹硬化而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卡壓枕大神經。所以糾正了寰樞關節后如果還有偏頭疼,就還需要反復按揉枕大神經出口處,以松解此處狹窄的骨性纖維管對枕大神經的卡壓。否則癥狀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隨著寰樞關節的糾正,頭昏、頭暈、頭疼等癥狀多隨之消失。這能夠充分證明,雖然寰樞關節還沒有達到脫位或半脫位的程度,但確實也已經造成了腦供血不足和神經壓迫刺激癥狀。這種不能被現代儀器明確診斷的微小移位,也往往被內科醫生誤診誤治,針藥無功,經久不愈。而按摩師在這方面卻有明顯獨特的優勢。按摩師以觸診為主要檢查手段,憑手感就能判斷出脊椎的偏歪,治則手到病除,為患者解除痛苦。這也正是按摩業要大力發揚光大的靚點。目前寰樞關節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正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日益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所以人們在工作、學習、看電視,使用電腦、手機時,一定要注意時間不要過長,姿勢要端正,頸部不要長時間偏向一側。平時也要加強頸肩部的鍛煉。
至于頸椎病中非寰樞關節因素,如壓迫交感神經或頸椎退行性改變所致的頭昏;頭暈;頭疼,僅由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頭疼多表現為枕部悶疼,沒有枕大神經受刺激的癥狀--偏頭痛,一般經過牽引按摩多能很快緩解。筆者統計的頸椎病患者中非寰樞關節原因造成的頭昏、頭暈、頭疼,其比例要遠遠小于寰樞關節造成的這些癥狀。其比例大概占百分之28%。因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這里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中藥內服結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體會[J].張曉珍.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5(09)
[2]解郁安神湯治療失眠的臨床觀察[J].毛曄旦.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5(05)
[3]中藥浸洗合并滅滴靈片治療手足癬40例臨床觀察[J].譚笑銀,陳訓梅.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5(07)
作者簡介:
仇如明,(1967,8-)男,籍貫:山東單縣,高級按摩師,從事按摩職業三十余年,對脊柱及其疾病的按摩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在《如明按摩院》從事按摩工作。